正本清源B2B概念

技术发展到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概念多,一方面中国人自己造概念,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喜欢套国外的概念。概念多也没有关系,却很少有人对概念本身做解释:有人先造出一个概念,当这个概念有名气了,然后很多企业就把自己的业务往这个概念上套。其实在对有歧义的概念讨论时,不解释这个概念的含义,而直接对这个概念下结论,其实都是在耍流氓。

B2B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概念很早就有阐述了!不过早期B2B的概念太超前,早期没有真正实现,中间被一些知名的企业、知名的人套用了,把B2B的概念搞偏了。

阿里B2B诞生作为中国B2B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是最大的误会

看一下这张图,实际上这张图作为中间机构提出的模型,其实是非常片面的。B2B的流行,多多少少都会与思科的推动有关系,而思科在发展最快的时期推动的B2B,不仅仅是网上营销和网上信息发布,还要求通过网上实现订单的处理,还包括企业间的协同。

不过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包括网络还不普及,网络速度慢,没有一个中间平台可以支撑交易的平台。所以当时协作型的B2B平台受到技术的制约,而不能成功;那个时候的B2B协作多是通过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实现的,所以在B2B概念的流行,伴随着供应链概念的流行;而当年国外B2B概念带动了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普及。

正是由于协作平台受技术限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信息平台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以信息服务为主的B2B反客为主,占据了B2B平台的概念,让价值不大的B2B信息服务概念,被大众认为是B2B平台。甚至一些比较专业的机构也出报告来误导大众。所以这个《中国B2B行业发展历程》的图,在我眼里是错误的。

最新B2B的再度兴起,是技术突破之后,回归B2B商业协作的本质,而传统并不能创造太多价值的B2B信息服务平台,又想借助B2B的热度再次获得关注。所以B2B的概念需要正本清源,从概念的源头介绍。

看学术界2000年的时候如何定义B2B

研究B2B的概念要从概念提出者定义研究,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从国内的一些期刊上寻找B2B的定义。

《工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李铁克与王晶发表的文章《B2B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有B2B概念的讨论。我选择引用这篇文章观点的原因是,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大部分是国外的,而这个时间节点的国外的文章是可以反映当时B2B概念的本意的。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

以下引用一下这篇文章的几个观点:

谈到企业电子商务,人们通常联想到门户网站、网上营销和网上信息发布等活动。虽然这些都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常见形式,但它们不是B2B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更不是B2B电子商务的全部。B2B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伴随企业间商务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企业运营方式的转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提出以下三种B2B电子商务的基本模式:

(1)以交易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以企业间在线交易为主,关注商品交易本身,而不是买卖双方的关系。

(2)以供需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以企业间供需关系为主,关注生产过程与供应链,而不仅仅是商品交易。

(3)以协作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以企业间虚拟协作为主,不仅关注生产过程与供应链,更关注协作企业虚拟组织中价值链的整体优化。

在概念上,以协作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模式集并行设计(Concurrent design)、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和大规模定制(Mass Production)等生产技术、以及SCM,ERP,PDM,CRM等管理方法之大成。其目的是通过internet来实现贯穿整个研发与产销过程的虚拟组织中价值链的整体优化。

看了以上观点,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阿里巴巴还没有名气,这才是我认为的B2B概念的本质!

看看本文提到的这些内容是不是就是现在智能制造在做的事情呢?

当然比较有趣的是中国现在流行的另外一个概念C2M,很多企业是用了C2M概念在做大规模定制的事。

不专业的研究机构,误导行业

无知的小辈,说错误观点对行业是不会造成伤害的!

最怕的是无知的名人,说出错误观点,对行业的伤害是巨大的。前一段时间刚刚批了一个无知的名人。

看看这个研究机构出的图谱吧:

而我熟悉的几个B2B相关的非常有特点的企业都没有在图谱中:绿城电商、曼威网络科技、易流、汇通天下等几个企业都没在这个B2B图谱中,我对这个B2B行业发展图谱是非常怀疑的。

如果第三方研究机构都这么片面的制作行业图谱,这个行业是存在问题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