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工业革命的主线

最近兰光创新的总经理朱铎先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朱铎先:忽视这一点,工业几点零都是零!》,分析了从工业1.0到3.0发生的原因:

工业1.0: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非偶然,英国的地理位置、人才政策使英国成为了欧洲的人才洼地,汇聚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工业文明的萌芽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土壤,这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工业2.0:笔者总结美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能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的革命”。

工业3.0:从这个角度讲,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这种激发员工主动性的能力,是日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

笔者仔细研究了朱总的文章,认为这三次工业革命,都能归结到社会分工的主线上。

工业1.0实现了工匠与工人的分工

工业革命有两个先决条件:技术进步和需求驱动。而在英国工业革命前,这两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积累:

1、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在这两个先决条件下,有了纺织设备的一系列的改进,从纺织设备的改进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手工业向工业的转变。当手工业转变为工业之后,就实现了人类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而在手工业内则实现了工人与工匠的分工:

使用纺织设备的操作工人,与提供纺织设备、维修纺织设备的工匠。

从这个维度,继续演进,形成了现在的生产工厂与设备供应商两类厂商。设备供应商为生产厂商提供生产工具。

工业2.0开始了管理革命,实现操作工与管理层的分工

根据朱总的文章,工业2.0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是因为在美国实现了管理革命。

实际上为什么会出现管理科学?其根本原因是在生产工厂内出现了分工,随着流水线生产的发明,不同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些工人协同完成生产线上复杂的工作。所以工人有了不同的工作角色,而为了提升效率,必须有效管理不同角色的工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层。

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驱动为标志,但其结果是实现了管理与工人的分工,出现了管理层。而管理层出现之后,对管理技能的提升又有了需求,然后出现了管理科学。

工业2.0,实现了工厂内的分工,并出现了管理层。

工业3.0,出现了管理工具,实现了管理层与管理咨询、管理管理软件工具的分工

当工厂出现管理层之后,管理水平决定了工厂的效率,所以钱德勒指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他们的经理和组织之间的竞争,一家公司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管理层级的质量”,正是因为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效率,所以一些拥有成功经验的管理企业,将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之后,开始推广他们的经验,就出现了管理咨询机构。

而管理咨询机构将他们的经验固化到工具上,就形成了管理软件,如SAP、Oracle这些企业应用软件,就成为非常实用的管理工具,随着这些工具的成熟,伴随着这些管理工具又形成了服务业态:这个服务业态既包含企业管理相关,还包括营销、战略、互联网等一系列的企业服务商。

朱总的文章中,提到工业3.0发生在日本是因为精益生产,而精益生产只是企业服务业态的一种,提升企业效率的方式,不仅有精益生产,还有质量管理,还有企业信息化等等。

这些都是管理分工的原因。

工业4.0会促进哪方面的分工呢?

所以前三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根据国富论的论分工有以下论述:

分工使得劳动生产力提高,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

有了分工以后,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这是因为: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必定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因为分工使劳动者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从而大大增进自己的熟练程度。第二,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一般要浪费一些时间,实际上因节约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表面看起来的要大得多。第三,机械能够简化劳动,而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因为分工。分工使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种简单事物上,从而更有可能发现一些比较容易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因此,即便是普通工人,也能在分工细密的各种制作业中发明机械。

可见社会分工在工业中的作用,相信工业4.0也会促进社会分工,那么工业4.0会促进哪些分工呢?

个人愚见:

生产与服务的分工;

产品设计的分工;

等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