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都要读老庄哲学?(上篇)

这是一个大题目。但要言不烦,我们还是拣关键的东西说。略而言之,老孟哲学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宇宙的本

源,辩证的世界,理想的政治,以及如何做个聪明人。

老子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道”的理论。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是宇宙的本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见《老子》第二十五)道产生在宇宙之前,具有无声无形的性质,它是独立的物质实体,遍行于天地万物之中,且不停地循环运行。由于以前没有名字,所以取名叫作“道”。

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传人,也是“道”的推崇者,认为“道”“先天地生”,然后“生天生地。”(见《庄子·大宗师》)。老子和庄子共同奠定了老庄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山鼻祖的地位。这种“道”为世界本源的理论,阻断了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人成为一个不信神的民族。我们知道,在老子以前,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也是很浓厚的。《礼记》就记载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到了周代,虽然有了明显变化,但周人仍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人间主宰,如《诗经.大明》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文王统治天下,是来自上天的命令。但自老庄思想出世以后,事情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开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寄托于鬼神。

战国初年,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迷信一直在中国很盛行,特别是在民间、落后的地方犹为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教化不力的结果。从本质上、从骨子里说,中国人是个理智的民族。这么说吧,真正的中国精英,都不是宗教家,更不是迷信者,而是理性的思考者,或哲学家。

以上讲的是第一点,老庄哲学的宇宙观。

第二点,老庄对事物性质的看法。老子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是运动着的,是变化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见《老子》第二章)有和无因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因相对立而形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见《老子》第五十八章)灾祸傍边紧靠着幸福,幸福里面埋藏着祸因。老子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用他的话说便是“反者道之动。”(见《老子》第四十章)即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面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老子给人类留下了许多箴言,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见《老子》第四十四章)太吝啬了必致大的破费,过分的积累财富,一定导致重大损失。“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往往不会兑现,把事情看得容易,势必遭遇困难。“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等等。无一不闪现着辩证思维的光辉。这些思想是极高明的,它使本已很聪明的中国人,一下子就踏上了智慧的大道。但现在我们聪明得过分了,套用老子的话说,我们现在是“将欲取之,必先宰之”。聪明到了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程度。想一想,我们哪里还象老子的子孙呢!

另外,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在辩证地看待事物这一点,老子有时有点过。如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就有点绝对化的味道了。到了庄子就走的更远了。他本来也承认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说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和大是有区别的话。并指出事物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一棵对别人没有用的大树,因此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但这对大树本身来说,这无用却成了最大的有用。这种见解无疑是深刻的。但庄子却由此把它推向了极端,把事物的变化绝对化,否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静止性,从而使事物丧失了质的特征。他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从而得出了“万物齐一”(《秋水》)的结论,抹杀了事物的差别,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这种认识论对后世的诡辩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上讲的是第二点,老庄的辩证思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