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跨境贸易便利化,中国平安携手招商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

11月9日,由平安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共同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启动仪式——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上线”活动在蛇口和顺德两地同步举办,“蛇口-顺德组合港”率先落地。这是大湾区首个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将致力于提升大湾区跨境贸易便利化。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在深圳市政府、深圳海关、广州海关、深圳海事局、深圳交通运输局的共同支持推动下,打造的大湾区贸易“新基建”项目。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深圳海关关长陈小颖、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等出席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启动仪式——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上线

助推大湾区跨境贸易便利化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先科技,通过智慧港口、智慧监管、智慧贸易和智慧金融四大服务解决方案,支持大湾区五大直属海关辖区之间贸易各方的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箱,跨境贸易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4个湾区中排名第一。

“在全球贸易趋势不停变动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保持竞争性,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大湾区37个港口如何融为一体的问题。”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说。

在深圳、广州两地海关的推动下,平安、招商局两家秉持“蛇口精神”的企业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服务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上线后,蛇口港和顺德新港就如同一个港口,企业客户将货物交到顺德新港视同于交到深西港区,反之亦然。这一平台通过优化海关监管流程,实现了城际港口间的物流协同和无缝衔接,在功能组合、船舶装卸、数据协同、港口合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两港合一”。该平台将不断提升大湾区港口运营效率、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可以覆盖更多港口,缩短进出口物流时长,满足进出口企业贸易融资需求,提升大湾区跨境贸易国际竞争力。

科技赋能,进出口企业综合成本省30%

该平台依托深圳海关和港口航运以及高科技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大力推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改革创新,促进大湾区港口群通关一体化,着力打造通关效率最高,服务功能最优,国际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壹账通是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的技术支持方。组合港项目以区块链技术为创新基础,利用金融壹账通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加密状态下自动交叉验证的特点,建立核心港口物流数据标准和平台,使得在“城际组合港”模式下物流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确保了物流运输的真实性。

当两地码头操作和货物跨关区调拨出现异常的情况时、平台会发出实时预警,协助海关有效管理“船、箱、货”的关键数据。

此外,组合港项目还借助平安集团领先的AI技术并整合第三方数据,构建了物流在途的运输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对货物通关流程予以精简,助力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

据悉,“蛇口-顺德组合港”试点场景已成功开展进出口实货测试,累计完成超200标箱的业务试运行。在组合港监管模式下,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5-7天压缩至2天,效率提升60%,企业运输和报关成本节省30%。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美的国际总裁王建国说,“组合港项目精准抓住了大湾区企业的痛点、难点,进出口‘转关模式’两次报关精简为一次报关,大大缩短了货物的通关等待时间,为企业节省了通关费用。”

相关链接

四大服务解决方案

组合港项目涵盖了智慧港口、智慧监管、智慧贸易和智慧金融四大服务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智慧港口以招商局深圳西部母港为枢纽,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湾区内物流要素高效流动,创造港口航运数字化可信价值生态;智慧监管深化关企合作,通过区块链各方信息交叉验证,实现监管协同一体化通关,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实时全流程智能监管和驳船的在途监管,把进出口“转关模式”的两次报关缩减为一次报关,真正做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智慧贸易为企业提供集便捷通关、高效物流、数字金融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营造信任、便利、高效、可追溯的贸易环境,助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提高湾区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智慧金融则基于多方交叉验证信息,构建可信贸易新生态,优化出口退税融资、跨境电商金融等数字金融服务,提升大湾区贸易金融一体化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

【记者】谭冰梅

【作者】 谭冰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