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迎来重要进展

2020-11-10 08:11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11月9日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介绍,烯烃是基本的化工原料,衍生出塑料、织物等用途广泛的日用品,传统上高度依赖石油资源。一个百万吨级的烯烃工厂,通常需要有千万吨级的炼油厂配套提供原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围绕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和工艺技术进行了30多年的研发,在催化剂、反应工艺、工程化及工业化成套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发明和创新,最终形成可采用非石油资源,来生产低碳烯烃的甲醇制烯烃技术。

2006年6月,第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完成万吨级工业性试验,于2010年8月在全球首次实现煤基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工业化。2010年5月,第二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完成万吨级工业性试验,于2014年12月实现首次工业化。

与前两代技术相比,第三代技术的单套装置甲醇处理能力大幅增加,单位烯烃成本下降10%左右,能耗明显下降,经济性显著提高。鉴定组专家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