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民成了“杂柑王”

光明网 显示图片

  山坡上,满山的柑橘树枝头挂满红澄澄的果子;山坡下,两艘破旧的渔船静静注视着身边的马渡河。在山青水绿的小小三峡,长江退捕渔民张福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杂柑王”。

  51岁的张福林从小在江边长大,当了30多年的渔民,把妻子带成了渔民,把儿子也带成了渔民,对打渔有着极深的感情。但在6年前,他毅然决定转产上岸,在马渡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上了W·默科特杂柑。

老渔民成了“杂柑王”

  ↑张福林的杂柑地旁,两艘旧渔船破旧不堪 韩振 摄

  “刚开始打渔时,每年收入六七万元,到了10年前,打渔的人越来越多,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每年只能赚两三万元,还经常‘放空’。”张福林说,打渔已经没有前途,只有转产上岸,日子才会有奔头。

  都说渔民种不好庄稼,但张福林偏不信这个邪。他看了看眼前清澈的河水,又望了望远处的青山,决定走一条生态路:他给果树“吃”有机肥,打有机药,还花大力气给水果做了绿色产品认证。巫山县的农技专家也三天两头来到他的柑橘地里指导,告诉他如何修枝、防虫害。

  3年后,张福林的生态杂柑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我种的杂柑口感更好更健康,不但每斤比市场价贵一两元,经销商还要上门收购,每年都不够卖。”张福林告诉记者,杂柑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一年总收入五六十万元,随着果子进入丰产期,今后的收入将更高。

老渔民成了“杂柑王”

  ↑张福林(左二)向记者讲述目前的幸福生活 刘昌兵 摄

  老渔民张福林的杂柑种得好,渐渐在当地出了名。但一次获奖,更让张福林声名远扬。2018年,张福林获得“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W·默科特类“果王奖”,这面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四单位颁发的奖牌,让张福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杂柑王”。

  张福林越干越有劲,他成立了巫山福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让原先跟自己一起捕鱼的儿子过来帮忙。他负责果园管理,儿子负责市场管理,父子俩配合得异常默契。去年,他又流转了130多亩地,让种植规模翻了倍。

  谈到现在的新身份,张福林感慨不已:“以前打渔是靠天吃饭,风里来雨里去,日子过得艰苦;现在种地是靠科技吃饭,讲生态讲技术,收入更稳定,日子更甜蜜。”张福林说,他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当地政府不但派农技专家上门指导,还免费提供肥料、技术培训,帮助修建滴灌系统……

  巫山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陈昆仑说,像张福林这样的长江退捕渔民全县共有650名,其中488名渔民都已经有了新身份,他们大部分转产至种养业,还有10余名渔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远洋渔业培训,并与远洋捕捞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另有52名渔民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在长江禁渔全面启动前,我们就对所有渔民进行了摸底登记,了解他们的就业和培训意向,实现了家家到、户户到的宣传,从多方面给予支持,确保退捕渔民平稳‘上岸’。”陈昆仑说。

  文字记者:韩振、陈青冰、周文冲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