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食药安全……这场发布会,事关我们的美好生活!

新闻发布会现场

9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以“守护群众美好生活,贡献公益检察力量”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发布专项监督活动典型案例,回答记者提问。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李雪慧表示,最高检去年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一年多来,全国检察机关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力度,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小专项”,办理了一批推动公益损害问题有效化解的典型案例,促进了有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系统治理,专项监督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检察机关一年办理

生态环境和食药安全领域

公益诉讼案122345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自2020年7月起,最高检开展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22345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06192件,提起诉讼8287件。其中,聚焦专项活动划定的违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等重点领域立案59280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50267件,提起诉讼3656件。

紧盯水污染、水生态

以及饮用水安全问题

开展公益诉讼捍卫

人民群众“生命之源”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违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问题,紧盯江河、湖泊、运河等地表及地下水体的水污染、水生态以及饮用水安全问题,重点加大对大江大河大湖跨流域、跨区划水污染及城乡黑臭水体等的办案力度,共立案14588件,督促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30.88万亩,治理恢复被污染水源地面积87.34万亩,捍卫人民群众“生命之源”。

最高检盯上南四湖

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24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最高检对涉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4省34县(市、区)的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直接立案,针对工业排放、围湖养殖、码头船舶、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染等问题摸排线索237条,截至目前发出诉前建议124件,督促关闭非法设置排污口99个,治理黑臭水体461处,拆除违法养殖87处,显著改善全流域水质。

检察机关紧盯工业和农业

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问题

立案22439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违法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问题,紧盯工业和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污染环境以及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等问题,立案22439件,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385.17万吨,占地面积4.27万亩,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638.66万吨,守护人民绿色清洁家园。

检察机关立案5506件

涉野生动物公益诉讼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破坏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紧盯非法猎捕、运输、寄送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人工繁育、饲养野生动物不符合相关要求以及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问题,立案5506件

检察机关督促查处

销售假冒伪劣食品33.03万千克

价值54.52亿元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全国检察机关针对线上线下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食品以及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违法广告问题,紧盯食品生产、经营、贮存各环节,保健食品宣传以及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三方平台等存在的违法情形,共立案13883件,督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33.03万千克,价值54.52亿元

专项活动开展以来

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

公益诉讼案件168896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发布会上表示,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68896件,同比上升34.58%;办理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分别为90811件31534件,同比上升27.44%23.16%

各地依托专项活动持续

深化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各地依托专项活动持续深化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一是在专项活动“试验田”中健全完善一批办案机制;二是在专项活动“孵化器”中落地落实一批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划检察协作不断深化;三是在专项活动“演练场”上推动科技赋能智慧监督。

最高检:积极办理

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案件,以民生关切为指针,继续细化优化专项监督重点,不断提升公益保护质效,为碧水安澜、绿色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公益检察力量。

“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

专项监督活动典型案例六大特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介绍,“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本次发布的13件典型案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突出重点,全方位“守护美好生活”;②细分环节,全流程“守护美好生活”;③系统综合,多维度“守护美好生活”;④协同共赢,合力“守护美好生活”;⑤狠抓机制,长效“守护美好生活”;⑥勇于探索,创新“守护美好生活”。

检察公益诉讼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 公益保护更全面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实施四年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公益诉讼检察实践: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彰显。始终将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作为重点;

二是公益保护更加全面。检察公益诉讼的办案涵盖面更广、类型更丰富、保护更全面;

三是制度建设更加完备。进一步创新、完善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制度机制。

最高检:集中力量针对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

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打歼灭战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的重点领域划定考虑因素:

一是引导各地更好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和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实施中的相关司法需求;

二是引导各地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打歼灭战;

三是有利于发挥专项活动对公益诉讼检察整体工作质效的推动作用。

因地制宜开展

区域性“小专项”活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各地在专项监督活动开展中,坚持落实统一部署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积极结合本地特色将专项活动做深、做细、做透。

一是找准专项活动与服务地方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契合点、着力点;

二是找准本地公益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治理短板,以区域性“小专项”推动专项活动走向纵深;

三是以培育孵化、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制度机制,更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服务办案实践。

光是惩罚和问责并不能直接

让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要求不仅要停止违法行为,还要对已经造成的公益损害进行恢复,光是惩罚和问责并不能直接让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护。”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推进恢复性司法制度建设方面,各地检察机关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要求违法行为人赔偿生态环境修复、支付应急处置等费用,有效发挥生态损害赔偿修复功能;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生态修复机制对接,将自愿履行生态修复义务作为量刑情节;积极探索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替代性修复等恢复性司法举措。

积极稳妥进行新领域探索

更好服务新时代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要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在答记者问时介绍,全国检察机关在持续聚焦法定重点领域打持久战、歼灭战的同时,以人民呼声为指针,积极稳妥进行新领域探索。

一是要聚焦中央和国家层面鼓励探索的领域以及严重损害公益、群众反映强烈或者普通诉讼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探索个案和类案办理;

二是新领域办案探索应坚持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为导向;

三是要注重做足做实调查取证、研究论证、民意舆情研判等相关工作。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