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您了解龙江新高考

经中央深改办批准,2021年9月15日,我省《黑龙江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黑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也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影响和新变化?中学和高校又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小编带您看我省教育专家的解读↓↓↓


把握新变化

迎接新挑战 促进新发展

——基于黑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

实施的思考与行动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高中教育研培中心

季 平


自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已有上海、浙江、北京、山东、辽宁等14个省份先后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我省作为全国第四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七省市之一,将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标志着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改革阶段。“三新”改革将对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及挑战,各高中学校及广大师生要做好哪些规划及准备,需要我们在深入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黑龙江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基础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优化“新高考”政策下的育人策略,切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明晰普通高中教育“变”在何处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由此拉开了以高考综合改革“倒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序幕,并着手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在培养体系建构、课程教学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育人方式创新的思路及对策。


一是育人目标指向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长期以来“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及“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现状,普通高中教育要立足新形势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于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文化培育;着力于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课程设置凸显兼顾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构特点。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是不一样的,而由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及需求又是多样的,所谓教育公平不是把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样的,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即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基于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毕业总学分144分不变的情况下,将必修课程学分由原来116学分调整为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原来22学分调整为42学分,选修课程由原来6学分调整为14学分,目的就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规定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①


三是教学组织管理转向基于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选课指导与走班教学。我省确定“3+1+2”高考选考模式,需要各高中学校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校施策、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选科,要以指向学生发展的选课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基于对自我、对社会、对职业及专业分类的充分了解,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观念,实现从“高中选科—大学专业—未来职业—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判断,进而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走班,要统筹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资源和条件,在做好基于学生选课后的“一生一课表、一师一课表”的课表编排基础上,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班级管理机制,既要重视行政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又要加强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并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教师联系学生的“导师制”,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与学习常规落实任务,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四是考试评价突出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教—考—招”一体化导向作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需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普通高中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立足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求与管理规范,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与工具作用。即内容上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程序上强调要从各高中学校实际出发,客观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并在对学生表现材料进行整理、公示、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结果使用上要着力推动高等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将其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并须提前向社会公布该校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找准普通高中教育“路”在何方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其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关系莘莘学子前途。“新高考”政策下如何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导向”作用,引领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向改革“深水区”迈进,需要多层面探索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引领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学校层面要以课程规划与建设为载体统整育人方向及目标,推进教学管理模式转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方面,各高中学校要基于立德树人要求,立足学校发展传统、办学特色和发展愿景,有机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结构,整体建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风格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五育”目标落实的课程载体。另一方面,学校要基于高考综合改革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选课走班教学及学分管理的规范化要求,确保教学实践稳步推进。各学校都需编印校本化《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南)》,并向学生、家长发放,同时负责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选课指导培训,以实现基于政策解读、数据支撑和模拟体验支持的科学化指导。第三,要统筹推进学校育人质量提升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唤醒教师内在成长动力,引导教师注重学习、重视研究、勇于实践。同时要创新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校本化培训模式及方法,通过对教师结构能力的精准诊断,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给予培训指导,切实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


教师层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新高考”政策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创新学科教学模式,优化学科育人功能。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站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跨越。为此,一要基于学科性质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教学终极目标及要求。二要准确认知学科体系结构、学科思想方法及学科大观念与核心概念,通过单元式、主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建构教学内容体系。三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通过围绕情境问题或项目的深度学习,体现学科性质和高中阶段学习特点的教与学方式及行动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素养发展。四要坚持“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与范式,以学业质量标准及水平要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观察与改进、作业设计与批改和试题命制研究等为载体,以提升教师评价素养为保障,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一致性评价体系,切实推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


学生层面要以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引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激发主体意识,挖掘发展潜能。一方面,各高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门指导,从如何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认识自己,如何在终身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把握生涯发展机会,做出生涯选择与行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生涯决策能力,科学规划学业,理性选择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上学生每学期的表现情况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通过个性化的诊断与分析引导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现,也能够看到自己在全体同伴中的位置情况;既能够看到自己一个学段的表现情况,也可以看到纵向上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让每位学生在与自我的对比中实现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也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制定自我规划提供帮助。


内容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