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之“破”与“立”:于创新中注入年轻力量

中国新闻网 显示图片

中新网湖州11月7日电(记者 施紫楠)出拳敏捷、收招迅速,陶新卫的一招一式中,都透露着水的“灵”和桥的“韧”。

今年68岁的陶新卫,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达井村新乡贤,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练市船拳”传承人。

“练市船拳”,浙江省地方传统武术,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明清,指在船上打的拳术和表演的器械,具有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鲜明地方特色。

陶新卫表演拳术 彭勇 摄

陶新卫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老拳师,耳濡目染下,他对船拳表演情有独钟,五六岁时便爱跟着父亲比划。

“‘练市船拳’的表演民间气息十分浓厚,拳术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近百种。”陶新卫说,学拳需要天赋,最少要学10年以上,打下武功底子。

从12岁正式开始学拳,陶新卫花了3年多时间也只学会一套拳法。如今,他已参加各类传统武术比赛不下数十次,还曾前往新加坡参加洲际性比赛,获得各类比赛金牌20余枚。

经过几百年传承,到了20世纪90年代,“练市船拳”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小时候我们村就有120多个会打拳的,现在整个镇都不到200个拳师。”陶新卫说,随着不少老拳师纷纷离世,年轻人对打船拳兴趣不高,中间便出现了“断层”。

“练市船拳”以言传身教为教学方法,以拜师收徒为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为了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陶新卫在几十年间招了近百个徒弟免费教学,最后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怕吃苦,不愿意学拳。”1996年,陶新卫在达井村组织拳师重新开始表演“练市船拳”。每次他都自己上阵,各种道具的布置、拳师的配合,全在他的指导下进行。

后来,陶新卫组织的船拳表演队受旅游公司邀请,成为乌镇景区里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场,我们在景区表演,拳师每个月有5000元人民币的收入。”陶新卫说,经过十多年,船拳表演队成员也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壮大到如今的100多人。

可惜,船拳表演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最大的已经85岁高龄。2019年,陶新卫将领头的位置传给了儿子陶国平,“我儿子今年也已经43岁了,但在队伍里年纪是最小的。”

陶新卫在打拳 彭勇 摄

对于陶新卫与他的船拳表演队来说,乌镇景区这个大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到“练市船拳”。他说,“我们想让更多人喜欢船拳,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作为传承发展民间传统体育的中介,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南浔区着手将船拳引入校园,编写了“练市船拳”校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大课间练习、社团辅导等多元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传承船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008年,练市小学引进船拳,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了相应拳法,编辑校本教材,拍摄视频教学片,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及武术比赛,使更多的人了解“练市船拳”。

陶新卫的徒弟雷忠孝,便在学校里教授学生船拳。

“我们从武术中的敬礼开始,再到出掌出拳,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了解船拳文化的深厚底蕴,把非遗精神传承下去,运用在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当中。”雷忠孝说。

眼下,让陶新卫感到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参与到弘扬“练市船拳”中来,为非遗文化传承尽责尽力。

“我上小学的孙子也很喜欢船拳,如今也已经有几套拳术会打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年轻这一辈人,能推动这门水乡独有的非遗项目薪火相传。”陶新卫说。(完)

32268443,.非遗传承之“破”与“立”:于创新中注入年轻力量,.2021-11-07 19:43:35,.3139,.,.toutiao,.中国新闻网,.拳师,学生,彭勇,武术比赛,浙江省,乌镇,拳法,徒弟,景区,身体素质,文化遗产,将船,教学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