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土病例清零

2022年1月2日,北京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中的最后一例患者从北京地坛医院治愈出院,本土病例再次动态清零。在本轮疫情中共有本土病例51例,其中危重型2例、重型1例、轻型和普通型共46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男性22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50岁。


作为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已经近两年。本轮疫情中有2例危重型、1例重型患者,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全市专家资源,成立市级重症专家组共同参与救治,市级专家组共会诊20次,参与会诊专家108人次。


为每例重症患者,成立“一人一团队”诊疗小组,市级专家组每日对危重症患者远程会诊,按照“一人一策”原则,专家组10余位重症、呼吸、心内科、内分泌、中医等专家经集体讨论后,制订最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轮疫情中,老年患者比例高,60岁以上患者25例,年龄最大89岁,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及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比例高达70%以上,个别病例还有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针对此种情况,北京地坛医院组建了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内科、中西医结合科、影像科和检验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每天分析患者病情,集体会诊会商,具体分析每个病例特点并制订“一人一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综合疾病得到全面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在医疗救治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医院加强了中医救治力量,中医团队进驻隔离病区,针对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参与每日查房,定期组织市级中医专家远程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每日辨证,及时调整方药。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从2020年1月至今,历经四季更迭,无论酷暑寒冬,首都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战疫一线,他们像照顾家人一样救护每一位患者


迎击“德尔塔”,两个多月以来,北京地坛医院医务人员、市级专家组和疾控部门流调人员日夜鏖战,与病毒竞速,与死神较量。


  • 89岁患者出院突然说:我都不想走了


2021年11月14日,这轮疫情中年龄最大的患者、89岁的张女士出院了。“我都不想走了”,张女士因为耳朵不好,话少。每天护士进行身体护理,帮她穿好衣服、袜子扶着坐轮椅上锻炼时,大多数时候只是点点头表示感谢,出院时突然冒出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医护人员觉得心里暖暖的。


张女士是2021年10月27日入院的,虽然临床诊断是轻型,但她患冠心病30多年了,高血压三级高危,稍有不慎,转为重症的可能性很大。10月30日下午,让医护人员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张女士突发快速房颤,心室率每分钟180多次,血压降到了90/40,值班医生立即进行治疗。心内科、超声科医生也赶到,进行床旁超声检查,进行药物复律抗凝治疗等抢救措施。第二天,该院又紧急抽调一名心内科高年资医生进驻隔离病房加强救治。


“奶奶耳朵听不清,特别‘要强’”;“您想上厕所还要想下床坐坐?”,每次张女士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总要自己起床上厕所,只要一有动静总能被护士及时发现……住院期间张女士先后出现了三次房颤,有惊无险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和彻夜专看。


  • 首例重症患者出院:“我要请医生护士到家吃饭。”


“监控器只要有一点儿不对,就立刻查询、解决,真是太让我感动了”“各位护士姑娘,今天我就要出院了,愿我们的友谊和合作发扬光大!”这轮疫情中,本土患者中的首例重症患者赵先生说 。


2021年12月2日,在地坛医院医护人员41天,984小时的生命守护下,赵先生康复出院了,临走之前,他连续写了两封感谢信留给与他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


“赵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入院后我们就一直密切关注。”当时接诊的应急三区医生王晓静说,入院后,赵先生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很大,总念叨着“也不知道这个生日过不过的去”。得知赵先生月底就要过生日,护士长郭颖鼓励他:“您可得好好配合治疗,到时候我们给您过69岁生日。”


尽管早期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赵先生的病情仍在不断加重。2021年10月26日转入应急六区的重症医学科病房。“祝您生日快乐,咱们一起加油!”转入重症医学科的第三天,赵先生在隔离病房迎来69岁生日。中午,一碗简单却饱含着医务人员真挚祝福的长寿面送到了赵先生的小餐桌上。


治疗过程有反复,但没有过放弃。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赵先生连续出现发热,最高到了39℃。“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平常服用四种压糖药血糖控制得仍不理想,还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放过心脏支架”,重症医学科医生蒲琳说,病情迅速进展,呼吸衰竭程度很重,呼吸机参数的精细调节、气道管理、容量评估、营养支持、预防继发感染、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等诊疗方案……每一个环节容不得有半点儿疏忽。维护管路、翻身、吸痰,护士们24小时监测,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2021年11月4日,为了更好地保护气道、预防继发感染、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尽早唤醒赵先生,医生为他进行了气管切开。2021年11月6日,北京下了第一场初雪,大家欣赏着雪景,而在地坛医院应急隔离区,为了评估患者肺部病变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胸部CT复查,5名医护人员合力上演了“生死冲刺”。推车、抱氧气筒、观察监护仪,厚重的防护服下,每个人都气喘吁吁。但检查结果带来了希望:赵先生的胸部CT显示肺炎一天比一天好转,呼吸机支持的力度一天比一天下调。


2021年11月8日,在仔细评估下,医生给赵先生停用镇静药物,患者醒了,也开始闯第二关——带着呼吸机的康复锻炼。从在病床上护士给予上肢等被动练习开始,2021年11月12日,赵先生带着呼吸机下床锻炼。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宏宇说,都说老人是“老小孩儿”,这回可深有体会:“每天都要哄着下床”,运动10分钟,前后准备工作要一小时。锻炼时“前呼后拥”,移位机前后两个人扶着,一个人拿着呼吸机,还有一个人拿板凳,因为走一走累了就要坐下休息一会儿。吃饭也要哄,开始不好好吃饭得做思想工作,后来又要管着,不能多吃,控制血糖。


坐起来了、走路了、自主进食了……在医护团队精心照顾下,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赵先生开始闯第三关:脱离呼吸机。医生每天都要给他进行脱机的评估和尝试,脱早了面临再次插管上机的风险,脱晚了则可能导致继发感染。2021年11月13日,赵先生终于彻底摘掉了呼吸机,拔掉气管切开套管,能够开口说话了。他迫不及待向护士要眼镜,要手机和老伴儿视频:“我要回家了,到时候,我要请医生、护士到家吃饭。”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笑了。


来源:北京日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