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奥运保障青年突击队再出发 研发电子票证曾创下多个第一

2022-01-29 01:01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邱晨辉,李旭

李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时隔14年,刘磊再一次走上奥运战线,成为一名“双奥”队员,从青葱少年到业务骨干他感慨万千。


2008年夏天,北京奥运会举重场馆。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新生的刘磊,担任北京奥运志愿者,他的工作是利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研制的电子票证系统,查验进场所有观众门票。


在那里,刘磊见证了2008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包括首金在内的八金一银,彼时的他还不知道,6年后,他将取得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并成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的一员,成为奥运电子票证系统的一名研发人员。


“每当我翻看这些证件时,上面的每一个标志、每一个符号仿佛都镌刻着一种责任,代表着航天人誓守‘平安奥运’的初心。”刘磊说,这些证件让他想起的不仅仅是那精彩绝伦的奥运盛会,还有他们用航天技术与实力诠释着“科技奥运”的深刻含义。


前不久,他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电子票证团队再出发,奔赴2022北京冬奥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团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七〇六所电子票证团队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大规模成功使用电子芯片、部署查验系统,极大提高了奥运会票证安全防范能力;第一次成功实现在1/10秒内验出票的真伪,保证了所有赛事近千万执票人员近500万次的快速和顺畅入场;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挂失门票和证件的自动查验和实时控制,确保人、证、票相符,等等。


“如果你问我,在我这十几年的航天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一定会告诉你,就是我作为航天人有幸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安保科技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项目负责人蔡娜说。


如今时隔14年,蔡娜成为保障2022冬奥项目组的一员。这一次,她是这支“双奥团队”的项目负责人。


她告诉记者,冬奥保障像是安全气囊,越顺畅,越隐藏,若有令,必锋芒。这支只有40人的队伍,需要完成的是在别人看来难以完成的任务:团队需要在短短10天内完成包括火炬传递手、工作人员、现场观众在内的几万人次证件以及几千车次证件的样式设计、标识设计、证件制作、证件校验以及多区联动等大量工作……


在2021年,当刘磊得知自己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电子票证系统开发团队的一员时,他激动不已。


这14年中,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尤其是近几年接手电子证票系统后,他经常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用户体验,通过在软件中添加辅助处理程序,提升了制作效率。现在,在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将软件进行模块化的处理,整个系统的复用率提升了50%。

责任编辑: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