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新行政诉讼监督规则解读之三:如何申请检察人员回避?











《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规则》

节选


第二章 回避


第十三条 检察人员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委托代理人、审判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


(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委托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办理的。


检察人员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人请客送礼及其他利益,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


上述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


第十四条 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


第十五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等决定前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依照本规则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六条 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对明显不属于法定回避事由的申请,可以当场驳回,并记录在卷。


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工作。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审核:东胜区融媒体中心东胜检察工作站、政治部·王春红






往期精彩
  • <1159期>把以人民为中心做实 | 认罪认罚从宽,减少对立增进和谐

  • 【喜报】鄂尔多斯市通过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检察工作


四大检察

刑事检察 民事检察 行政检察 公益诉讼


十大业务

普通犯罪检察 重大犯罪检察 职务犯罪检察
经济犯罪检察 刑事执行检察 民事检察
行政检察 公益诉讼检察 未成年人检察 控告申诉检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