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电瓶车的“绿灯”和“红灯”

新民网   来源:新民晚报 显示图片

图源:东方IC

屠瑜/文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上周二晚,普陀区宜川四村的那把大火让人心痛。原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在室内充电引发事故,致3名租客不幸身亡。这才是新年开工的第二天。

先看下两组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2020年,上海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421起,造成20人死亡、19人受伤,被称为上海火灾“第一杀手”。2021年,上海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786起,造成11人死亡、41人受伤。为何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首先,不可否认,电动自行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电瓶车、助动车,在社区里已经是主打的交通工具。拿我自己来说,孩子因为上幼儿园需要老人帮忙接送,就给老人买了一辆,经济实惠,学起来也快,非常方便。更别说是快递小哥、外卖员等,电瓶车就是他们的吃饭家伙。

对于老百姓来说,电瓶车是个好东西,应该要“亮绿灯”。但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多发问题,就少不了“亮红灯”,也就是管理的问题。

去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应当确保安全,不得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禁止在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影响逃生的区域停放和充电。

法律出台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住的小区每幢单元门旁都张贴了禁止电瓶车进入楼道充电的安全提示。同事说,他家小区的业主们,只要看到有人把电瓶车推进电梯间,就会在业主群里抗议,坚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更多的小区正在运用智能梯控系统,让它进不了电梯。再加上集中充电柜、非机动车库改造等疏堵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安全系数。

但是,事故还是在发生,包括宜川四村在内的很多小区,尤其是老小区,充电设备不够用,飞线充电、楼道充电、把电瓶拿上楼充电等问题屡禁不绝,如顽疾一般。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来说,守牢安全底线,这个顽疾一定要治,再难也要上。

首先,我们每一位市民要从我做起,提高安全意识,邻里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其次,增加安全可靠的充电设备,满足老百姓的日常充电需求。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动用维修基金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在上海,今年是连续第4年将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4800多个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约占全市1.3万余个小区的37%。

例如,长宁区虹仙小区是一个超大规模老旧小区,常住居民近万人,有500多台电瓶车。小区除了非机动车库改造外,还依靠楼栋单元门附近2平方米空间建设室外简易充车桩,有334个充电端口,再加上非机动车库内140多个端口,足够小区居民“集中停、安全充”。下一步,街道还准备将其纳入到“一网统管”建设中,统一管理。

目前上海正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电瓶车的安全隐患排查也应得到足够重视。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周围充电设备正在越来越多,建设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电池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电瓶车锂电池缺少强制性国家标准,加之车辆改装、加装电瓶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因此,生产、销售的源头治理应该从严从紧,强制性国标的制定也是刻不容缓。在马路上,交警部门在检查驾驶非机动车是否戴头盔时,能否也关注下改装超速问题?

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从严从细压实安全责任,强化电动自行车等的隐患治理,做到“治已病、防未病”。我相信,上海能管得好机动车、能做得好垃圾分类,也一定能对付这个火灾“第一杀手”。每一个人都应该绷紧安全弦,防患于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