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能级提升!打造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多项重磅规划涉及合肥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聚力合肥滨湖科学城

合芜蚌创新示范区提升

近日,安徽发布重磅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多项涉及合肥能级提升!

利用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安徽。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国家多学科创新发展支撑平台。

推进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建设和运行,打造科技攻坚主阵地、成果转化新高地、产业创新动力源。

谋划建设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各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类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聚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坚持高点定位、融通创新、开放合作、生态人文,促进科技、产业、人才与空间有机耦合,推动体系化科技创新,持续产出丰硕的前瞻性、原创性成果,培育形成更多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打造科研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服务完善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高标准建设量子中心、人工智能小镇、金融小镇、科学岛“科创走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际交流区和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区。

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

“科大硅谷”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示范工程,到2025年,“科大硅谷”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

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能级

完善示范区建设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持政策,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勇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涌现更多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创新成果。

完善区域创新互助合作机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市争取高新区适度扩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等合作共建园区。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面向全球集聚高水平创新载体,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改革、国际化网络建设和军地双向转化。

启动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5年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100家。


合肥重磅规划!打造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合肥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也在日前发布。

规划明确,到“十四五”末,合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集聚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策源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合肥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市首位性、支柱性产业,为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挥引领作用。

未来,合肥将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物联网、其他未来产业等八个重点领域,明确重点发展方向,不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未来五年,合肥市将继续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围绕TFT-LCD、AMOLED、微显示、原材料及关键装备、激光显示等重点发展方向。

着眼新技术、新产品的前瞻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优质企业资源集聚,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型显示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和发展“全球显示之都”的地位。

近年来,以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在我市发展风生水起。对未来产业,此次发布的规划也明确了发展方向:

未来五年,合肥市将持续布局量子信息、区块链、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依托新科技、扩展新空间、满足新需求。

充分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缺失,着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水平。

规划明确,合肥将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统筹协调相关产业集群资源,提升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与家电、汽车、智能终端等领域,“芯屏端”联动发展,培育形成物联网、汽车电子、服务器、智能传感器等若干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领域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合肥还将发展新型集群促进机构,搭建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市场交流等服务平台,组织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促进集群成员企业转型升级。

培育集群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提升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

加强和规范产业商协会建设,鼓励商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联系服务企业以及起草产业规划和政策等,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