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动态 | 这个“五一”,来认识这群“直面病毒的人”

作者:

这个“五一”劳动节有些特殊,疫情尚未结束,医护人员、村居干部、快递小哥、公安干警……无数的劳动者不能休息,依然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劳动的身影格外美。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穿着大白服,在无声的实验室里直面病毒,不顾疲惫。他们就是一张张核酸检测报告背后的检验人员。自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激增的核酸检测数量,如何做到又快又准出具检测结果,记者走进新华医院崇明分院PCR实验室寻找答案。

日均7000管 单手拧盖

午夜,PCR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消杀、加样、检测……检验团队还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今天最后一批样本,天亮之前就能完成了,大家加油。”检验科分子生物组组长冷俊用对讲机与团队伙伴们互相加油鼓劲。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PCR实验室承担了崇明地区大规模人群筛查、多家隔离点、黄码酒店、村居社区、方舱医院、企事业单位及医院本身门急诊患者等的核酸检测工作,日均检测量达7000管以上。

“尽快出结果。”抱着这样的信念,从3月初开始,这里就实行24小时三班轮岗,30多名检测人员争分夺秒开展工作。“实际上,现在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还会再延长,因为样本送达没有定时,量大时,大家要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检验科主任张莉告诉记者。除了常规检测样本,实验室还会接到临时紧急筛查任务,科室成立了PCR应急战斗队,队员们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为了在规定时间节点前完成检测,冷俊和林豪这两名PCR实验室的主力干将,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连续在实验室奋战超过30个小时。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检测就只需把样本放入机器,等待读取结果就行,但其实没那么简单。标本灭活、样本处理、手工加样、核酸提取、上机扩增、结果判读、发放报告,每一管样本都必须经过这7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来不得丝毫马虎。

就以核酸提取为例,每一根样管都需要“拧开盖-吸样-加样-拧上盖”的操作程序。检验人员全程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一个都不能错,一个也不能漏。7000份样本就意味着7000次重复操作,几个小时下来,手又酸又疼,“一个班次结束,有的人连吃饭拿筷子都不自主颤抖。”

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大家还练就了单手拧管的本事。可别小瞧这本事,“解放”了一只手,就可同时操作加样枪,使检测速度大幅提升。“一开始小姑娘力气小些,单手还不行,这会都练出来了。”冷俊说。

现在,实验室里每天要产生大约150多公斤的医疗废弃物,大部分是完成检测后的样本(丢弃前,已进行规范消杀工作)。一袋袋写满记号,这些都是大家辛苦工作的见证。

进实验室前抿一小口水

“他们都像我的孩子,加班加点一个多月了,一个个都明显瘦了,真的心疼。”说起检验团队的成员们,张莉不由得红了眼眶。

作为直面病毒的人,自进入实验室开始,检测人员就必须身着“三级防护”。“三级防护”简单四个字,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裹满全身的防护装备——医用帽子、N95口罩、面屏、密封的医用防护服、双层鞋套和手套。不仅身上受到层层“束缚”,还要在密闭负压的实验室里工作,一呆数个小时。行动受限、汗流浃背是他们的日常。

即便知道自己要面对的风险,大家还是义无反顾。“我们年轻,身体好,让我们先去!” 检验师林豪、郭俊是抗疫的“积极分子”,疫情初期就主动报名,坚守实验室。为了在检测中不上洗手间、加快检测速度,同时节约防护用品,工作人员进入标本制备区之前根本不敢多喝水,只是抿一小口,渴了,就忍一忍;奋战在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检验师施天娇接到外婆去世的噩耗,小姑娘只回家了一天,第二天强忍悲痛又出现在实验室里;脚部刚做完小手术的检验师陈钰凡,一瘸一拐地依旧按时来到实验室,“如果少我一个,小伙伴们的休息时间就更加少了,还好手术的是脚,我的手还很灵活。”她笑着说。

自3月10日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PCR实验室已累计完成检测新冠核酸样本30余万管,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姚红梅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