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好青年之文化传承人:创时代新意,赋文化新生

在广州市越秀区德政南路,有一座红色的小楼安静地坐落在喧闹的老城区里,这里是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它是越秀区第一家民办博物馆。2013年,博物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蒲亭利也从父亲手里接管博物馆的各项事务,到今年整整十年。

“我的父亲非常喜欢古陶瓷,有段时间甚至可以说是痴迷。我小时候很不理解,后来经常跟着他去看、去学,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慢慢地也着了古陶瓷的‘道’。”蒲亭利笑着对南都记者说。

作为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越秀区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在这里,有许多像蒲亭利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既守护着传统文化,又竭力赋予文化新生。

用爱守护

拜师学粤语说书,一讲就是十五载

蒲亭利的父亲是一位古陶瓷收藏家,从小耳濡目染,蒲亭利也渐渐喜欢上了古陶瓷。如今,谈起馆里的藏品,蒲亭利如数家珍。在她眼里,古陶瓷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各个时期科技的进步,凝聚了一代一代匠人的工艺传承。

不过,欣赏是一回事,真正运营一家博物馆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的蒲亭利一开始对于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完全是“门外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展陈设计、文物保护、库房管理、文化知识积累……每个领域我都要从零开始。”

转行的内驱力和勇气从何而来?“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蒲亭利说。

图为蒲亭利在修复文物。

同样在用自己的热爱去守护传统文化的还有彭嘉志。2004年,正在读初三的彭嘉志主动拜师学习粤语说书,三年后,彭嘉志就成了广州最年轻的粤语说书艺人,这一讲就是15年。

粤语说书,是用广府方言创作讲演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他们通过高超的语言表演艺术功力,将文字变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内容情节更是引人入胜,让听众废寝忘食、流连忘返。这也正是粤语说书的魅力所在。

而要练就这样一门技艺,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彭嘉志凭借一腔热忱、勤学苦练,仅用三年时间就出师。上高中时,他每天都会留出1-2个小时来练习,“即便是在高考最忙的时候,我也没落下过。”彭嘉志告诉记者。如今,彭嘉志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正是因为热爱,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李德君,中共广东区委旧址讲解员,两年前开始从事红色文化讲解员的工作,在入职的第一年就获得2020年广州市金牌导游暨讲解员大赛金话筒奖(讲解员组冠军)及最佳讲解演绎奖。她说,“传播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对我党员身份的认可和鼓励。”

创新表达

在社交平台推广,传统文化获新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受关注度大不如前,有的因为缺乏市场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一场粤语说书的表演需要脱稿表演至少1个小时,对脑力、体力都是巨大的消耗。”彭嘉志说,正是由于粤语说书的难度大、门槛高,能做粤语说书的人才越来越少。同时,粤语说书的阵地和听说书的人也越来越少,培养新的说书承传人和观众及听众群体迫在眉睫。

彭嘉志和他的徒弟们。

蒲亭利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让博物馆持续运营下去,如何自我造血,如何打造博物馆的品牌以及如何让古陶瓷文化给品牌赋能等等,都是蒲亭利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李德君担心的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很多经典的文物和人物都被时光所掩埋,逐渐被遗忘。“我们工作的价值就在于此,让更多的人知道背后发生的故事。”

传承文化的关键在于人,不仅是身处其中的传承者们,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守护。其中,提高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成为重中之重。

蒲亭利的古陶瓷博物馆开始推出文创产品,还开办了普公工坊,走进周边的学校、社区,让孩子、居民近距离感受陶瓷的魅力;李德君则用更加通俗易懂、贴地气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并尝试更多创新的形式,比如开展小讲解员活动、表演红色微话剧等,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助力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

青少年们在北京路表演红色微话剧。

传承人们相信,结合时代的发展用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也能获得“新生”。

现在,李德君在讲解红色文化时,会结合当下时代的特征输出相应的文化内容。“故事是可以常讲常新的。”李德君举例道,“比如‘刑场上的婚礼’,以前会将重点放在革命精神上,而现在我们会从两个人的爱情出发,讲述大家和小家的关系,观众们更爱听。”

彭嘉志的想法与李德君不谋而合,“说书的本质其实以古谈今,我要将新时代的背景结合进去,创作出具有时代批判性的作品。”彭嘉志还将眼光瞄向了新媒体,未来计划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推广粤语说书文化。

蒲亭利也在主动拥抱变化,主动学习互联网等相关知识,探索博物馆文创以及品牌打造的相关路径。“在考虑很多形式,比如盲盒、NFT(非同质化代币)等等。”

蒲亭利的博物馆成为社区教育活动实践基地,让古陶瓷文化走进周边的学校、社区,让孩子、居民近距离感受陶瓷的魅力。

心系社会

激发古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种种迹象表明,青年们的文化自信正在显著增强,并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此背景下,越秀区高度重视青年参与文化传承工作。今年以来,越秀区开展了“传承最美文化记忆 讲好湾区青春故事”湾区青年文化行动,并发起“湾区青年加油吧”和北京路青年文化街区计划,举办“古道青春荟”路演,进一步激发了古城的青春活力。

“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新时代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眼光的青年人。”彭嘉志表示,非遗传承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在更高水平上保护发展非遗,需要青年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首先在思想上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越秀区希望通过深化红色教育的方式,协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越秀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37处红色史迹,拥有全市一半以上的红色革命遗址,立足于此,共青团越秀区委员会以《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记录》为主要内容,开发制作了“越秀红色印记地图”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可以查看中共三大旧址、春园等62处红色史迹背后的红色故事,青年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越秀红色史迹。

“我们青年人一定要坚信祖国是我们最强大的依靠,也一定要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今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面对挫折、诱惑,青年人应该更加专注于把眼前的事做好,活在当下,告别浮躁。”李德君说。

采写:南都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刘慧敏

被访者供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