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符水致14岁男孩身亡,抑郁症是“邪祟”吗?

摘要 中青评论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的应对方式。


用“做法事”治抑郁症,却最终导致14岁男孩不幸身亡。最近,一起“江湖术士”驱邪致死案引发了社会关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韩某为给自己的儿子小韩治疗抑郁症,通过朋友认识了“大师”陈某。陈某称,小韩是鬼神附身,需要做法,并通过画符咒、强喂符水等手段为其治病。小韩在第二次喝符水后死亡。经鉴定,小韩系液体堵塞呼吸道造成机械性窒息而死。最终,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在这场人为造成的悲剧中,陈某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此同时,孩子家长展现出的认知偏差和迷信思维,也很值得反思。


据被害人母亲证实,小韩是因为在读书期间受到了同学的欺负,心情一直不好,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对此,家长本应及时了解事件原因,积极与学校、医院进行沟通,让校园霸凌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用科学治疗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然而,韩某却无视真实原因,盲目听信所谓的“鬼神附身”论,最终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命之殇。这位家长的迷信行为,其实反映了很多人“谈抑郁色变”、对抑郁症缺乏基本了解的普遍性问题。


笔者曾经就抑郁症问题采访过青少年心理专家张丽珊,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10次心理咨询的话,很多时候,家长要来7次。”因为要改善孩子的抑郁状态,家长是宝贵的情感资源。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只会加重病情,给问题的解决“拖后腿”。


比如,有的家长采取拒绝承认的“鸵鸟”策略,不仅无法对孩子的痛苦产生共情,还会贬低他们的真实感受,用“矫情”“你就是想太多”等说法敷衍搪塞;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缺乏关心,对病情后知后觉;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求助无所适从,不懂得寻求专业帮助,而是“病急乱投医”,听信所谓的偏方、驱邪之说。身陷抑郁困扰的孩子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类似的应对误区,只会一步步加重病情,消解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家庭是帮助孩子穿越抑郁阴霾的重要力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认知,学会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至关重要。



对此,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公益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搭建亲子咨询服务平台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科普工作。这其中,最紧要的就是要来一场有关抑郁症知识的“扫盲”,让家长和学生对抑郁症形成基本认知,避免讳疾忌医,一味指责,要学会关注家人的情绪变化,懂得向专业力量寻求帮助。


随着公众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的病耻感,用科学态度直面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和家长也应对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变化有所了解,从而更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此外,作为孩子重要的精神支撑,家长也应该注重“沟通的艺术”,用恰当的方式关心孩子。青少年时期容易敏感多思,如果家长能够用平等、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孩子便更可能敞开心扉,袒露自身的困惑和痛苦。在知晓事情原委之后,家长自然更容易帮助分析问题,解开心结,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如果亲子交流障碍重重,则会加剧孩子的无助感和挫败感,导致进一步的自我封闭。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的应对方式。抑郁症男孩因被逼喝符水不幸身亡的悲剧,应当成为一种警醒。


撰文/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