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 携手共绘健康乡村美丽画卷

5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扶贫工作成效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大地摆脱疾病和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十年之变。




1000万户摆脱贫困

2000万人“挺起脊梁


脱贫攻坚之初,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近1000万,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和贫困人口复杂的患病情况,如何做到精准帮扶?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何锦国介绍,为了将帮扶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动员全国80多万名基层卫生人员,逐户、逐人、逐病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每一名贫困患者建立救治工作台账,实行精准分类救治。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救治2000多万人,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脊梁。此外,对于“三区三州”等重点地区的重点疾病,坚持预防为主,“一地一策、一病一方”实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凉山州艾滋病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包虫病流行得到基本控制,地方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基本消除。

“通过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我们做到了管理到病、管理到人,管理到诊疗过程和整体费用变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上述系统将动态信息及时推送给从事健康扶贫的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由他们对贫困户和患病人口逐一跟踪,把政策落到实处。梳理数据发现,截至目前,已经对290万患大病的家庭进行了专项救治,对1216万因患慢病致贫的家庭开展了慢病管理。通过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20.02%。

在多年的健康扶贫工作中,各级卫生健康工作者怀抱仁心仁术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张许颖介绍,脱贫攻坚时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5年开展健康扶贫满意度调查。老百姓们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从2016年的73%提升到2020年的91%,5年间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拔除因病致贫”穷根”


发布会现场,何锦国展示的一组照片引来了记者们的注目。照片中,经过持续的建设和帮扶,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的村卫生室已经从过去的一口破窑洞,变身成今天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卫生室。这是我国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的缩影。


增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之一。何锦国介绍,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支持脱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15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建设。在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招聘等方面,通过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招聘条件,进一步拓宽人才入口关。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累计招聘3000多名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持续巩固乡村医生队伍。此外,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灵活方式,解决乡、村两级机构缺乏合格医务人员的问题。

对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与1172家贫困县县级医院结对帮扶,医务人员在基层蹲点服务11.8万人次,着力“传、帮、带”。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脱贫攻坚期间,我院对口帮扶了河南省兰考县中心医院、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山西省永和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介绍,自2016年以来,该院累计派出300多名专家,帮扶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开展了15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帮助临泉县建立肿瘤诊疗专科,帮助永和县人民医院建立肾脏病透析中心,极大方便了当地患者。

“对口帮扶的收获是双向的。”姜辉说。三级医院为贫困地区送去资源和技术,年轻的专家也受到老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感染和鼓舞,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在日常医疗救治实践中更放光芒。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介绍,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以县域为单位,根据服务人口和半径,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圈。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

何锦国表示,我国全面消除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历史性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基层缺机构、缺医生问题,农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基本实现。同时,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不断缩小。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每个脱贫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至少有1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脱贫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的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投身健康乡村建设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健康扶贫一系列显著成果令人振奋。如何使奋斗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成为记者们集中关心的问题。何锦国介绍,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按照“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在“四个不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政策措施,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性任务。”何锦国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指导各地摸排完成了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健康和保障情况。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动态监测。精准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等帮扶措施,切实防止出现规模性因病返贫。

“河北省阜平县的独居老人马大娘在去年6月确诊了尿毒症,怎样看病、找谁看病、费用谁出,她完全不清楚。”何锦国举例说,通过此次摸排发现马大娘的困难后,阜平县及时将她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落实了有关帮扶政策。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以上系统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坚决守住保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的底线。

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何锦国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政策供给,将巩固衔接工作同深化县域综合医改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支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控制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因病致贫返贫。

“新时期,中央又明确了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何锦国说。接下来,卫生健康领域现有支持脱贫地区的各类政策、资金和项目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并向160个重点县倾斜。同时,结合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健康村、健康乡镇建设,真正使乡村成为宜居的健康乡村。

站在新起点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也定好了对口帮扶的新计划。姜辉表示,下一步该院将从受援医院实际情况出发,聚焦当地医疗服务迫切需求,争取帮助受援医院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临床骨干、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切切实实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示范基地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试点基地,帮助受援医院培训更多人才。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图:马杨

编辑:于梦非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