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笑脸,当好“开路先锋”

光明网 显示图片

  【一线讲述】

  讲述人:深圳市妇女联合会一级主任科员 彭 源

  近年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逐渐在全国推开。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深感振奋和自豪。

  回想起刚接触联合国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CFC)”概念时,我深深感到,拥有约3亿儿童的我国,应该为此积极努力;而深圳,这个富有改革创新特质的城市,更应先行先试,在打造儿童友好城市上先行一步。

  于是,在市妇联领导带领下,我们妇儿工委办公室成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先头部队”。

  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考察学习,我们逐渐明晰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要求、目标任务和推进路径。

  渐渐地,架子搭了起来。我们提出从“1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搭建起党政主导,各部门齐抓共建,市、区、街道、社区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搭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儿童、媒体、公众等多元参与的共建平台。同时,着手编制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我们从与儿童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母婴室入手开展试点建设,扩展至公园、出行、参与、实践基地等9大领域,并推出各领域建设指引,指导全市全域推进。

  比如,福田区精心打造百花儿童友好街区,在老旧狭窄的片区开辟出带状主题社区公园,让生活在城市“钢铁丛林”中的孩子们找到了游戏的乐园;罗湖区在棚改和旧城改造中落实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还建成了由辖区儿童参与设计的人行天桥。孩子们每天走在自己设计的人行天桥上,感到了作为城市小主人的幸福与自豪;南山区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建立“南山儿童科普联盟”,为儿童搭建起接触前沿科技、学习科学知识的平台;龙华区推动阅读空间创新,打造少儿流动图书馆共享图书项目,载满图书的巴士循环穿梭于各个社区和学校,方便了辖区儿童,特别是城中村儿童遨游书海。

  如今,儿童友好的深圳创新实践已遍布各区、各层级、各领域。展望未来,为了孩子们的笑脸,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严圣禾、龙军、赵嘉伟、颜维琦、苏雁、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顾珊珊、杜克成)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1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