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淞航”号再赴远洋探索蓝色奥秘

新民网   来源:新民晚报 显示图片

图说:“淞航”号科考启航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今天是世界海洋日。在芦潮港,靠泊着的“淞航”号在灿烂阳光的沐浴下,蓄势待发。在这个属于大海的日子里,它将启程执行2022年度农业农村部“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任务,航次计划100余天。上午10时许,随着声声汽笛,“淞航”号踏上征途,也吹响了复工复研的号角。

“淞航”号是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隶属于上海海洋大学。尽管年轻,但这艘调查船已经久经考验——顺利完成了11次科考任务,行程逾6.1万海里。记者在码头发现,和去年秋天执行完“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回家时有些“灰头土脸”不同,今天出征的“淞航”号换上“新颜”,英姿勃发。

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看来,“淞航”号是开放式、合作式的,它不仅属于一所高校,更可为水产、渔业、海洋、环境等各科研领域共用共享。

本航次科考人员27人,船员31人,由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旭昌担任首席科学家,余为副研究员担任领队。科考团队按照渔业资源组、渔业声学组、浮游生物与鱼卵仔稚鱼组、水文环境及物理海洋组四个小组,实行团队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形成“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并根据预先设定的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各项海上调查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介绍,本航次分两个航段——第一航段将对西北太平洋76个站位开展秋刀鱼、鱿鱼和鲐鱼渔业资源的调查,涉及海域为北纬35°-45°,东经146°-164°;第二航段将转至中西太平洋,主要调查对象为金枪鱼,涉及海域为北纬11°-19°,东经121°-129°。

“要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渔业资源份额,就必须掌握鱼种的科学数据。仅凭一次调查是回答不了所有科学问题的,得依靠长时间的数据积累。”万荣表示,“鱼类有自己的生长法则,错过了窗口就错过了这一年。因此区别于其他地质考察,海洋生物资源考察必须克服各种困难,不能推迟也无法提前。”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航次的正常开展,该校专门成立了由船舶管理中心、海洋科学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航次工作专班。专班在总结上年度航次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13项调查与监测标准体系和规范,为本年度航次调查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专班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组织召开内部讨论会与专家讨论会,持续优化调查实施方案,最终,调查实施方案得到校内外专家一致认可,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专班还根据海上调查物资需求,克服疫情影响,船岸联动,提前盘点调查仪器设备、购置出海物资,按照科考调查方案做实做细每项备航工作。从技术、疫情防控和人员健康生活上予以全方位保障,为科考任务按期完成提供有力支撑。“本航次携带的科学仪器,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最先进的,将助力取得令人期待的科考成果。”万荣透露。

据悉,27名由师生组成的科考团队根据防控的相关规定经过了14+7的健康监测。在上海疫情的大背景下,师生们在实验室支起行军床度过了隔离期。“淞航”号也编制了新冠疫情应急预案、安全作业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并将择时开展在航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