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发布

在嫦娥五号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一年半之际,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7月12日发布,计划于7月28日在咪咕视频、科普中国等各大网络和电视平台同步播出。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获取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了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推动人类月球样品研究进入了“嫦娥时代”。嫦娥五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历史成就,也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把嫦娥五号的探月之旅用科普的方式展现出来,把嫦娥五号的技术突破用科普的语言讲述出来,可以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社会效能,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进程。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董保同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和中国科协、国家航天局、航天基金会、工程研制单位的有关同志参加发布会。《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以嫦娥五号任务从发射到回家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为主线,以纪录+科普的方式再现了嫦娥探月的神奇之旅,用纪实+动画的形式讲述了嫦娥探月的科学原理,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将进一步点燃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弘扬科学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发布会现场,三位探月工程高级顾问通过视频发来寄语。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说,中国探月工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探月之路。嫦娥一号月球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称赞《神奇的嫦娥五号》是中国首部以探月工程为题材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科普作品。嫦娥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说,核心技术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他们相信《神奇的嫦娥五号》,一定能在青年人心中种下精神的种子,将我们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的深空。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表示,《神奇的嫦娥五号》是一次尝试,把嫦娥五号这样一个工程系统地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进行展示,让他们能更多了解和热爱中国的探月工程和航天工程。希望后来者不断深挖细耕航天探月工程领域,做出更多更好的科普片。胡浩透露,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目前有上百家科研单位在进行分析研究,已经取得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成果。“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拿到的月球样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经有国外科学家加入我国科学家团队,参与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工作,后续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会逐渐向国外开放。”

《神奇的嫦娥五号》科普纪录片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监制,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一年完成制作。计划于今年7月28日上午10点,在咪咕视频、科普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各大网络和电视平台同步播出,数字藏品将在鲲寻数藏平台出售。

摄影/潘之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彭小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