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之旅开启 这群上海航天人说:“参与空间站在轨建造,是荣誉更是责任”

新民网   来源:新民晚报 显示图片

  2022年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决战决胜之年,本次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是空间站建造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战。此次试验任务中,上海航天承担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部分单机、资源舱结构与总装、资源舱电缆网研制任务。

  4月的上海正值疫情异常艰难之时。试验队闻令而动、执甲而行,比原计划提前二十多天开始集结,前后共历时一个多月,分七批完成了队伍大集结。4月29日进场当天,正值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一周年,来不及回味成功的喜悦,试验队员就在海南潮湿闷热的环境下,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从上午九点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三点,确保产品顺利卸船进场。

  由于疫情影响,试验队原计划70人的队伍只来了一半, “老员工、新队员”成了试验队的特点。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试验队员一个顶俩,花更多的精力、做更充足的准备,时刻保持奋斗状态。

  α对日定向装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驱动机构,发射场需确认的产品状态项目多、操作风险大。在主岗设计师和测试人员因疫情封控在家的突发状况下,805所刘殿富迎难而上,主动承担现场指挥的重要岗位,多次组织队员集中学习发射场测试文件,对每步操作流程和风险点逐项进行推演和确认。姜景明、任海辽等技术骨干密切配合、精心操作,保证了各阶段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

  转位机构作为实现空间站T字构型的关键产品,19公斤重的关节驱动机构要以娇小的身材完成23吨实验舱在轨高精度平稳转位,技术新、难度大。为了保证发射场工作万无一失,主任设计师沈晓鹏坐镇后方,上海-文昌联动,与首次参与发射场任务的刘永强、蒋彦超反复迭代优化发射场测试流程,模拟实际操作工况进行演练。数十次的流程优化和细致演练,让团队胸有成竹。测试当天,转位机构的操作空间狭小,操作难度大,149厂总装操作沈辉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9点,数小时保持半蹲姿势连续操作,每步操作都准确到位。设计师刘永强紧盯测试过程和测试数据,完成了上百条口令,近千条数据判读工作,圆满完成了转位机构产品在发射场的各项操作和测试工作。

  资源舱总装恢复阶段工作繁重,而且大部分都是最终状态设置,错不得、误不起。805所设计师徐培利、原潇和首次进场的149厂总装工艺李磊组建了“黄金铁三角”。为了确保总装不误点,不误事,他们组织设计、工艺、操作联动,细致开展操作推演,将总装工作细分到每一个小时,每个动作都明确人员、工装和厂房保障条件,做到心中有数。现场操作期间,他们坚持“工作的每一步都是最后一步”,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不忽略每一个环节,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

  柔性太阳翼是空间站的“宝贝疙瘩”,发射场期间,需要对太阳翼所有活动部件逐一进行拍照确认,比对数据一致性。同时,又需要在二十多米的高空穿脱罩衣,操作难度大,多余物防控要求高。33岁的设计师霍杰首次参与发射场任务,对产品的敬畏之心让他比以往更细致、更慎重。通过拍摄近2000张照片,与上海单机、天津装舱时产品状态进行了超过6000次的比对判读,确保产品状态稳定。他组织操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开展穿脱罩衣演练,升降车的高度和位置、多余物防护措施、高空作业安全,想得更细一点、做得更实一点,保证了太阳电池翼在发射场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资源舱位于问天实验舱顶部,舱上操作项目众多,舱内布满管路、电缆和大型单机设备,舱外设备又极其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磕碰,不靠近又无法操作。细致入微的操作演练就是149厂90后总装小伙子们做好这些“高空手术”的独门秘笈。为了确保在塔架50米高空顺利完成整流罩内火工品短路保护插头插拔操作,他们提前2个月就进行了演练。现场指挥金纯洁几次到塔架熟悉实际工况,编制了现场口令表,确保指令喊得顺、听得清、做得准;操作一岗伊绍圭模拟舱内狭小工况,蜷缩着通过一个仅有0.3米的“入口”,不断练习,确保万无一失;检验员沈乐天紧盯操作步骤,留下每个声像记录;辅岗王佳波和彭龙集中精力听指挥、纹丝不动保安全,确保人员和产品安全。正是勤学各种“武术招式”和“瑜伽动作”,把每个操作细节了然于胸,确保了资源舱上百次操作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稳妥可靠。

  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试验队员都表示:“能参与其中,既是荣誉又是责任,我们全力以赴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通讯员 周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