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一刻!中国航天员首次→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


全能的问天实验舱

问天实验舱是一个集平台功能与实验载荷功能于一体的“全能型”选手。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和在轨风险,相应实现了多个系统功能创新。

平台功能方面:具备空间站组合体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可以完全覆盖空间站组合体工作要求;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并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航天员安全,使空间站的在轨运行风险更加可控,在轨长寿命运行更加可靠。

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吊装

实验载荷功能方面:装载8个实验机柜机位、22个舱外载荷适配器,如同将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太空,助力中国人在太空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太阳帆板设计方面:为提高交会对接可控性,首次采取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方案,发射后先展开约五分之一,对接完成后再展开到位,确保顺利抵达天和“母港”。

问天实验舱能源管理系统十分强大,自带高性能“发电机”与“配电器”。

配置了比核心舱更大的柔性太阳帆板,每天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能够为空间站运行提供充足能源。

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核心舱的一个太阳帆板将转移至问天实验舱资源舱尾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发电站”。届时,问天实验舱的3条能源母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组合体源源不断地供电送能。

在问天实验舱中,气闸舱“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可谓别具一格。

外部看上去像方形的外壳,是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上面配置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其中一部分还配备了流体回路温度控制。

内部圆柱状的部分,是航天员开展出舱活动时的“更衣间”——出舱气闸,航天员可在此换上“飞天战袍”进行舱外作业。与核心舱节点舱相比,气闸舱的空间更大,航天员在这里进行出舱准备和舱外返回时,可以更舒展、更从容,未来它将成为整个空间站系统的主要出舱通道。

此外,出舱气闸还有一个直径达1米的大门,使航天员不但进出方便,而且还能携带大个头的设备出舱工作,舱外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问天实验舱舱外携带一套5米长、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其小巧、精度高,方便抓取中小型设备,开展更精细的操作。小臂还能与核心舱大臂级联成15米长的组合臂,能够自由爬行于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之间,开展范围更广的舱外作业。

未来,在空间站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投送”到对应的标准载荷接口位置,“即插即用”,不再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操作。

来源:西安科普、科创中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