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 | 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三项政策文件发布

新民网   来源:新民晚报 显示图片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昨天下午,在浦江创新论坛期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第一次会议举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3项政策文件发布。

记者获悉,《合作机制》以“科创+产业”为引领,立足国家战略、坚持协同联动、积极先行先试,推动建立部省(市)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产业创新融合的组织实施机制、绩效创新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

在合作机制框架下,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将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先导产业领域,广泛征集区域产业链“链主”企业或行业骨干企业需求及意见建议,组织专家开展需求评估,遴选首批20家企业创新需求,并对外发布。需求方向包括自主可控智能毫米波雷达芯片、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6-8英寸碳化硅衬底产业化、智能化水下设备、自主高性能GPU及高密度视觉智能服务器等,需求方投入资金超7亿元,其中对外揭榜资金超过1.6亿元。

会议还发布了《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优势产业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包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推动行动,创新创业生态携手共建行动,全球创新网络协同构建行动以及协同创新治理体系一体化推进行动。

《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在会议上面世。2021年,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安徽马鞍山、江苏相城区五地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试点以来,试点区域内447家企业通过申领科技创新券,购买使用了异地521家机构提供的9143项科技服务,服务合同超过5200万元,科技创新券使用额2164万元,促进了科技政策一体化发展,带动了科技资源一体化流动。

在试点基础上,三省一市科技部门提出了《实施意见》,力争2-3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政策实现全域互联互通。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提出了四项任务,一是分类推动科技创新券政策发展,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券政策互联互通,三是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系统效能,四是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保障体系。根据这一《实施意见》,上海浙江两地,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有条件的区域,科技创新券政策将全面打通。

会议还启用了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实现科技资源“一键查”、政策协同“一起办”、科创数据“一屏观”。上海科学院、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五家单位还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首批成员单位18家。

记者获悉,自去年5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揭牌以来,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2021年长三角地区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金额均超过四地获批总量的75%;科技资源共享愈发紧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期加快建设,平台集聚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仪器总价值超过450亿元、仪器共享率超过9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日益活跃,2021年三省一市间相互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达877亿元,同比增长38%;区域创新协同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迈上新台阶,G60脑智科创基地二期启动建设,组建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认缴资金到位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