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后,她和姥爷成了校友!

光明网 显示图片

  61年前,

  陈昌林走进哈军工成为空军工程系的一名学员。

  61年后,

  他的外孙女涂晨语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22级新生,

  成为了他的校友。

  “姥爷,我现在就在您当年上课的教学楼,

  您一直挂念的屋檐上那排飞机,

  还在!

  一个骑兵后面有5架飞机,

  真的一点都没变!”

  “姥爷您听,这军号声和您当年的一样吗?

  我们现在上下课铃声也是4遍军号。”

  外孙女和远在西安的陈昌林视频,

  陈昌林眼角泛起泪光。

61年后,她和姥爷成了校友!

  2022年考上哈工程大学的涂晨语成为了姥爷的校友(央广网发 哈工程供图)

  今年80岁的陈昌林因为年轻时用眼过度视力受到影响,

  “回母校看看”

  是他最期盼却又无力完成的心愿。

  如今,他的外孙女正重走那条他最熟悉的路,

  她将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和姥爷讲述这个69岁校园的变与不变。

  涂晨语出生于航空世家,

  姥姥姥爷、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

  舅舅舅妈都在航空领域从事科研工作,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

  涂晨语有着浓厚的军工情怀,

  尤其爱听姥爷讲哈军工的故事。

  1961年,

  19岁的陈昌林学习名列前茅,

  他的高中教导主任建议他报考清华大学,

  但他毅然选择了被誉为“军中清华”的哈军工。

  “当年哈军工流行这样一句话,

  ‘上大学,攻尖端,

  又管吃、又管穿,

  毕业后,当军官’,

  当时我国的军事装备落后,

  我励志学好军事科学技术,

  提高军事科学本领,报效祖国。

  为了这个目标,

  管不管吃穿,

  当不当军官,

  我都全力以赴。”陈昌林说。

61年后,她和姥爷成了校友!

  涂晨语姥爷上学时的旧照(央广网发 哈工程供图)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

  举全国之力创建的哈军工让陈昌林大开眼界。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

  陈昌林和晚辈提起当年的军校生活,

  总是少不了那些经典画面:

  “学员全部着军装,

  不管去上课还是去吃饭都要排队,

  即使两个人一起走也要并排走整齐,

  遇到其他队列要敬礼。

  每天早上都要出早操,

  内务要求严格,

  除了叠方块被,

  胡子要刮干净,

  鞋带要系整齐。”

  当年哈军工管理的“严格”,

  都成为他今天津津乐道的骄傲。

  陈昌林学习很用功,

  几乎科科都能得到满分5分,

  在学年名列前茅,

  他也因此成为了空气动力学、

  机械设计、零件设计、制图等多门课程的课代表。

  陈昌林说,

  同届毕业的学员中80%

  都成为了行业的骨干力量,

  大家的共同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矢志不渝地攀登科技高峰,

  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离不开哈军工的培养,

  不管大家在哪个岗位上,

  身上都流淌着哈军工血脉,

  传承着哈军工精神。”陈昌林说。

61年后,她和姥爷成了校友!

  涂晨语与姥爷视频连线介绍哈工程“新貌”(央广网发 哈工程供图)

  虽然是第一次踏进哈工程的大门,

  但是涂晨语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能从屋檐上骑兵后方的装备

  分辨出哪一栋是姥爷当年就读的院系。

  走进哈军工纪念馆,

  看到一幅幅老照片、

  哈军工学员们工整的笔记,

  听到哈军工创建的故事,

  她仿佛穿越到了姥爷读书的那个年代。

  “60多年过去了,

  这所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学科专业更加丰富,

  教学设备更加完善,

  我们可以戴着VR眼镜

  做智慧工厂的虚拟实验,

  这是姥爷那一代人无法想象的。

  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校一直没有改变。

  姥爷读书时的‘三严’教风没有变,

  传承下来的哈军工精神更是没有变。”涂晨语说。

  自入学以来,

  在很多老师口中都听到以这句话开头的勉励

  “你们是自哈军工创立以来的第64期学员……”

  涂晨语一听到这句话,

  就会激动,

  那是血脉传承的感觉,

  仿佛姥爷就在她身旁并肩站立。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