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创新高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晨茵

2012—2021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9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发布了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为80.61分(百分制),相较调查启动之初(2012年)和“十三五”初期(2016年)分别提高了16.92分和8.23分,得分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整体步入良好阶段。全国31个省(区、市)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分也全面大幅提升。

自2012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十年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样本收集,调查对象涵盖知识产权权利人、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三类群体,评价体系包括:法律政策、执法保护、机制建设、意识培养、保护效果等5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

法律政策方面,知识产权严保护的导向进一步彰显。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为权利人、创新者护航。民法典规定了故意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总原则。刑法修正案加大了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力度。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单行法完成新一轮修改并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司法解释密集发布。30个省(区、市)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性法规。2021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满意度评价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中,全社会对法律政策的满意度最高,得分达到83.26分。

执法保护方面,知识产权大保护的格局进一步确立。中国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以行政保护为例,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4.98万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假冒专利案件0.48万件。新专利法实施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审结28起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行政裁决案件,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不含中止时间)审结首批2起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市场监管、版权、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经常性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全社会对我国执法保护的满意度得分从调查初期的58.45分大幅提高到了2021年80.95分,近九成的受访群体认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效果进一步提升。

提质增效方面,知识产权快保护的效果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和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均比机构改革前压缩了一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开展以来,最快7个工作日即可办结相关事项。已建设的60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了协同保护效能。十年来,各类权利人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得分提升16.49分。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把社会认可、群众满意摆在首位,用好调查结果,从多个维度持续跟踪市场主体的满意度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