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今天(28日)上午

国家文物局召开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

通报了来自

湖北、云南、温州、开封

四处的考古新发现


同时,国家文物局还通报了

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进展情况



其中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

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

古人类头骨化石

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

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

同时代最为完整的

直立人头骨化石



据介绍

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

头骨保存完整

表面有少量胶结物

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

目前,该头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

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

后续将制定提取、修复方案

并同步开展对遗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画面中部为半出土的头骨化石


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

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距今约100万年

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

中间和关键环节上

是探讨直立人演化

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

重要证据

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左右滑动查看发现与挖掘情况报告


学堂梁子遗址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

大型旷野遗址

主体为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

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2021年以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武汉大学等单位

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汉水北岸


1989年、1990年

该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

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

属于直立人

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

▲“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


3号头骨化石

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

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

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

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

出露部分

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古人类属性确凿

前2具头骨化石因地层堆积物挤压已变形

3号头骨化石形态基本正常

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前2具更丰富




最新通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中,还包括:


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发现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晋宁考古发掘工作现场


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结构布局、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对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州桥遗址出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局部图


浙江温州古港遗址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建筑遗迹和码头、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宋代沉船


另外,国家文物局介绍,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已统筹推进“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系统实施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2020年—2024年)深入推进,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过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


END
编辑:王超逸
校对:陶铮
审校:余治国
来源:青春深圳综合整理自新华社、环球网、央视新闻、国家文物局、湖北日报、云南日报、新华视点、深讲团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