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降准将有效提升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投放能力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人民银行实施降准将助力经济企稳向上。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4.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5.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8.8%。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但仍处于持续恢复态势,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回暖提供更多助力。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央行行长易纲也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整体流动性在合理充裕水平。因此,央行此次降准即在市场预期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降准将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一方面,在经济稳步回暖预期带动下,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也在加速提升。从金融数据看,2023年以来信贷数据表现亮眼,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出现大幅多增。1-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4.61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为68.7%,同比大幅上升18.7个百分点。2022年三季度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连续出现多增,今年1-2月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信贷需要中长期流动性支持,而降准释放的没有到期期限的流动性,有助于支持金融机构更好投放中长期信贷,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增长的同时,会在负债端同步创造出等额存款,在流动性特别是中长期流动性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银行会面临更大的存款准备金考核压力和财务负担。加之今年以来M2仍然保持多增态势,2月份达到12.9%,金融机构面临的考核压力会导致流动性需求增大。因此,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面临的监管压力。

第三,降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货币市场流动性供需回归稳定。一方面,降准并未改变货币政策取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常规手段,在市场流动性供求整体平衡的情况下,降准也是调节流动性供求的正常操作,因此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出现变化。另一方面,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波动加大导致企业发债成本有所上升,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债意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拆入与拆出,导致金融机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上升,货币市场利率中枢(DR007)也随之上移,年初至今多数时点均在基准利率上方(7天期逆回购)。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通过降准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推动市场运行逐步回归稳定。同时,降准也有助于缓解债券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尽快回归正常运行,提升企业发债融资动力。(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梁斯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