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作坊走向流水线,TA们让“国宝经典”走入千家万户

3月上旬,在金山区枫泾工业区的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厂内,4台国产自研发的机组刚刚启动。专家正在调试机器,纸筒上的汉纸进入数字水墨轮转印刷机,随后高速传送出一幅幅长卷画芯,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敦煌石窟壁画……

“绕过了制版、套印等传统工艺步骤,凭借汉纸水墨印刷、装帧的产业化,我们可以把双色、彩色线装书的人工制造成本降低20%,而效率是传统手工操作的12倍。”纸观文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金沛瑶表示。

纸观文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汉纸文化产业企业,设计生产独具中华气魄、华夏神韵、东方特色的汉纸文化产品。2022年2月,金沛瑶带着建立汉纸文化全产业链的蓝图来到枫泾镇。“枫泾拥有1500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同时正在打造充满活力的高质量新兴产业空间,枫泾与纸观文化一相遇就产生了气质共鸣。”金沛瑶介绍。

金沛瑶与她的团队花了14年的时间探索出“科技汉纸”、水墨印刷与机械化工艺应用,又用了1年多时间铺平了一系列科技化生产道路,将传统工艺带往科技智能产业化的未来。

非遗传承,并非泥古不化,照抄古籍,而需要回归性创新。让纸张回归图书担当文明传播的使命,结合当代智能科技的创新应用,赋予绿色环保数字印刷产业新的生命力。

“中国的纸,只有中国人做的机器能对脾气。”金沛瑶说。在研发之初,团队曾经尝试使用进口胶版纸造纸设备进行改造,但胶版纸造纸设备只适合胶浆,而不适合汉纸水浆的特性。不得不对其进行大幅度改装,经历改装定型的失败后,最后根据试运行的不断总结,回归中国纸的特性,重新设计了一套专门用于汉纸生产的设备,制作出了中国特有的“汉纸”。

随后,团队又一路打破早期国外的技术垄断,与设备制造方联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纸数字水墨彩色印刷设备、研发了适配汉纸印刷的环保矿物颜料墨水。团队一路攻克了机械工艺玩转传统工艺装帧的难题,能在流水线上完成16种传统装帧的印刷和生产。通过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不断攻克挑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画终于从手工作坊加工走上了科技生产的运营路线。

以往,传统手工作坊里50-60人的工作量,在科技化生产的流水线上只需要8-9人。一个传统作坊中专门从事折页环节的5人班组,配合其它小组一天能出200-300本书,而在科技生产线上这个环节只需设备一键式按钮操作。按照估算,这家工厂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年产值可达4000万。

“工匠精神提供的是审美设计、制作和记忆的独特性。我们将简单枯燥的重复劳作交给机器,老师傅依旧是传统装帧中不可或缺的。”金沛瑶说。比如在成本控制的考量之外,人们依旧凭着对于美的追求去优化排版、挑选材质、斟酌搭配。机器的精准高效与带着文化烙印、人文情怀的设计创新相结合,才能成就一件“有灵魂”的作品。

在核心技术淬炼成熟之后,合作纷至沓来。如今,汉纸文化的合作方包括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在内的国内百余家文化学术科研机构、文博机构与出版单位。与博物馆签定协议,拿到珍贵的原本扫描电子文件后,汉纸印刷突破了“像素瓶颈”,数字化应用所呈现的复制品也随之达到了“博物馆鉴赏”的价值。一幅沈铨画的翎毛走兽《九如图》,纸面上的小鹿绒毛根根分明,纤毫毕现,草木枝叶无不有一种矿物颜料堆积的凹凸感。而汉纸印刷制作的一幅复制品的原料成本却只有传统复制品的25%左右。

更大的产能与更低的价格创造了超高性价比的市场空间,意味着“国宝经典”终于等到了价格可以普及化的一天,更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纸本可以走入千家百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民族的文化之根。

2022年初,“纸观堂——创意工坊”在新义村开门迎客,结合乡村自然原态打造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手工体验,丰富家庭、企业、社团的文化活动。2022年秋,公司旗下的“拾遗韵”文化创意体验空间,入驻枫泾镇长三角老品牌文化街区,瞬时成为访客赞叹的样板店,让国宝级的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出小众圈子,雅居文化、博学雅趣的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春,汉纸数字水墨印刷智能科技工厂在枫泾工业区正式启动生产,将中国汉纸图书生产从手工作坊时代跃进到智能数字化时代。伴随着现代化枫泾特色新城镇建设的脚步,纸观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兑现了汉纸全产业链的承诺。

目前,在整个工厂占地面积1590平方米的双层空间内,L形印务生产区域仅仅占去470平方米。金沛瑶表示,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工场将作为纸观文化的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应用展示接待中心,未来还将布置出中国图书装帧历史展区、合作商交流空间以及面向高校、中小学的研学中心。

通讯员 | 范黎平

编辑 | 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