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国经济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态势持续。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6%,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产品保持两位数增长……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形”稳“势”升,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利因素显著增多。

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2.5%。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3.2%、22.5%。新优势产品出口同样表现亮眼。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拉高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增速。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数字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提质的主要手段,庞大的转型升级需求也将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更大规模迈进。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实体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关键着力点,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提升等趋势更加确定。

“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表示,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挖掘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为培育新动能营造良好生态。

内生动力加快修复

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6%,较去年全年明显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这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认为,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消退和经济稳步恢复,消费将持续拉动我国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表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接触型服务业和聚集型消费大幅回升,为“开门稳”提供了基础支撑。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持续发力,大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实物量,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带动相关行业和市场景气回升。

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魏琪嘉认为,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正加快修复。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加大,一方面说明,经过多年积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取得明显进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反过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也在明显增强。

投资方面,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2%。庞溟认为,接触型服务业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回暖势头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继续大幅领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明各领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前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在迈进,以重大工程补齐发展短板、以有效投资推动结构优化的工作在推进。

“新动能表现喜人,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推动更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入高质量发展行列,需要我们在应对“三重压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坚持把扩大内需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加市场需求,并确保能源、原材料供给的稳定和安全,支持更多企业有合理盈利,进而带动企业投资恢复活跃,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继续增强发展动力

“尽管一季度GDP增速明显回升,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负向的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总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一些结构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仍然存在,不利于推进高质量发展。”陈彦斌建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进一步提振总需求,收窄产出缺口。同时,充分使用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增长政策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结构政策以构筑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的良性循环为主要抓手,切实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潜在增速。

魏琪嘉认为,要持之以恒抓实体经济建设,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契机,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资金、数据、技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向实体经济汇聚。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内生动力,必须正视和解决现代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庞溟表示,要更好统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避免不遵规律、不顾财力、不顾风险的政绩冲动和投资冲动,防止只关注短期、风口、热点而无视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需求与挑战,高水平谋划和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变革、提质、增效。

郭丽岩表示,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既要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又要供需衔接,产销互促,进一步增强内外部需求、投资和消费、产业上下游、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要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从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目标,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