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不怕“找苦吃”,只要面前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农大科技小院最早诞生于河北曲周。坊间道“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农大人在曲周的奋斗故事许多人并不陌生。从改土治碱,变“废壤”为千里沃野,到科技兴农,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代代青年师生扎根黄土地,不怕苦、不言累,帮助农民装满粮仓、鼓起钱袋。同时,广袤的田野亦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几十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3位院士,培养出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更产出数百项研究成果、生产技术等。可以说,在各方辛勤开拓、心血浇灌下,这方原本贫瘠的土地成了广阔的奋斗舞台,精彩的丰收故事,真切诠释着什么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寒耕暑耘的故事令人动容,“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感喟也引人共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的心气状态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总有人担忧年轻人不愿吃苦,反复劝诫莫要躺平;也有人替年轻人鸣不平,呼吁多些宽容帮助……人生路漫漫,不在怎么说,而看怎么做,抛开排遣情绪的吐槽,真正放眼各行各业,看到的是太多奔忙的身影,在成长成才的机会面前,选择往前冲的青年人总是大多数。农大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职校“小木匠”在世界技能大赛一鸣惊人,“新农人”躬身广袤田野大展拳脚,“技术员”甘做冷板凳数年磨一剑……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人生的上坡路总是难走的。每一代人,也总有自己的困惑迷茫。“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在某问答平台上就有上千条回答,不少网友直呼“扎心”。由此不难看出,年轻人怕的不是吃苦,怕的是努力得不到认可、换不来收获,怕的是缺少向上走的机会和通道。换句话说,所谓“自找苦吃”,这个苦,是苦头,更是机会、是奋斗的价值。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时有一些负面情绪可以理解。重视年轻人面对竞争焦虑和困难挑战时的切身诉求,给年轻人多减减负、加加油,拓宽“希望的田野”,夯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越努力越幸运”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谁的人生不奋斗?谁的青春不奔忙?天道应酬勤,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和希望,帮助他们拔节生长,小家和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