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新机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同比减少85万人,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截至4月1日,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其中,17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12个为负增长。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方位影响,就教育而言,人口从以往数量压力向结构性挑战的转变,这将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模及区域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挑战,而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和人才红利的释放,则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既是人口变化赋予的历史机遇,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人口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

截至2022年,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经达到1880.36万人,未来跌宕下行的在校生数量将对教师需求带来深刻影响。教师需求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很大。一方面,常住人口正增长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人口流入地区教师需求旺盛,容易出现供不应求;中西部和东北等人口流出地区则相反,相对容易出现师资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区域内城乡之间教师需求也有差异。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相对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流入城镇,而乡村地区人口则会出现单边下行的趋势。但新的人口形势也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带来机遇。

首先,人口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创造了现实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受教育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初中为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初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47.6%,同期我国仅为3%。此外,实习时间短、专业素养不足也是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阻碍。新的人口形势为适时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创造了现实可能。我们可以在教师职业准入环节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增加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考察,在入口上严把准入关、严格要求教师质量。

其次,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带来机遇。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级培训到校本培训的系统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但由于结构性缺编、城乡教育差异等因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教师数量紧缺和工作负担重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效果更好的培训,其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次,在校生数的下降为小班化和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班额大、生师比高是制约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因素。从生师比角度看,我国现行生师比标准小学为1:19,初中为1:13.5,实践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未来一段时期,人口之变将为区域学校降低班额、提高教师质量带来重要契机。

最后,为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助力。学龄人口的流动是常态,促进教师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合理流动也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实施了“县管校聘”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致力于实现教师在县域内的合理流动。但受制于传统教师人事制度和文化的影响,教师在制度和情感上对学校有强烈的依附,流动难度比较大。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对教师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合理流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就倒逼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学龄人口总量波动与区域教师流动匹配。接下来,政府应深入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将重点放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行使教师编制调配、岗位设置等事权上,同时保障中小学作为聘任主体的自主权,真正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另外,积极推动教师编制在县域和市域的动态调配,逐步将编制制度定位为确定人员总量及结构的依据,剥离其与财政经费、社会保障、岗位设置的绑定关系,将教师聘任制度作为教师人事管理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作者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03日第15版

作者:吴瑞君 李廷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