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有为,迎难而上”是我的答案

@检察日报

任玲玲(中)与同事就知识产权案件进行研讨。

2021年4月,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两省检察院联合挂牌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在参与起草中心职能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寻找契机,以办案实践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真正用好检察保护中心一站式平台,推进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高地建设。

  当时有一起制售假冒轻钢龙骨案件摆上了我的办公桌。自2017年至2020年4月,犯罪嫌疑人余某在青浦区生产假冒多个品牌的轻钢龙骨对外销售,供认销售额为30余万元。轻钢龙骨是一种广泛用于民用吊顶装修的建筑材料,我审阅完案卷,发现余某建立的造假生产线有一定规模,其租赁的厂房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内,我认为余某的售假范围不会仅限于青浦区。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下,我深挖余某的送货单,发现了线索——余某织就的销售网里有来自江苏苏州的多名销售商。假冒不是小事、建筑安全更不容轻视。涉及跨省犯罪,我们当机立断,决定依托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与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进行案件全程协同办理。

  在依法提前介入阶段,我们会同青浦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吴江区检察院,与该院检察官一起研讨案件,就侦查方向、抓捕范围达成跨区域协作共识。经过审查,余某的犯罪金额最终被定格在442万元,经我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余某有期徒刑四年七个月,并处罚金。我们通过余某的转账记录及聊天记录挖出的10余名经销商下家,也被成功监督到案并获有罪判决。后该案入选2022年上海市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案例,被收录进《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展播”专辑。

  从这起案例的办理可以看到,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的优势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将有力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增强保护合力。自此开始,历时两年,从最初的青吴嘉三地检察机关会签《示范区知识产权案件代办制文件》等程序性文件,到三地检察机关、市场监管部门六家单位共同推进建立“食药品侵权违法黑名单”,再到三地检察机关、市场监管部门、法院九家单位联合出台《知识产权严重失信者管理衔接机制》,我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三地九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程序事项代办、互涉案件会商”走向“司法行政协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了从程序到实体、从检察协同到全链条协同,为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司法行政协同一体化保护提供了方案样本。截至目前,我们共计审查线索30余件,成功监督立案3件25人,2件已判决,1件由上海市检察院挂牌督办。

  何某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案就是全链条衔接的典型案例。2022年9月,区市场监管局在开展日常工作检查时,发现辖区一家小印刷厂内有大量知名品牌的商标标识。获取线索后,我们与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共同研判,认为这是一起仿冒商标标识数量超过千万元的重大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我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印刷厂负责人何某的电子证据进行全链条追查,追诉了陈某等定制伪造商标标识的人员,追回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斩断制假产业链条。在对何某的员工进行梳理时,我发现部分人员涉案情节轻微,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于是,我院依托协同机制,将该部分人员移送区市场监管局进行行政处罚,达到“无一遗漏、无一放过、全面打击、全局保护”的最终效果。该案被评选为上海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虹桥创新驱动典型案例。

  刑事打击体现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但检察机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当止于此。所以,我们有了四合一办案团队,有了从线索受理到诉源治理的全流程类型化审查标准,以及对侵权线索、刑事案件是否存在民事、行政监督及公益诉讼线索的“一案三评估”。我们也有了“看见”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还策划了“知识产权进企业”活动,通过专题培训、专家答疑,推进商业秘密前端保护,安排了“知识产权进大棚”活动,以商标培育使用、地理标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3月,我被评选为上海检察机关第十三届优秀公诉人。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我只是知识产权大保护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水,作为新时代人民检察官,我能为知识产权保护做什么?顺势有为、迎难而上,就是我的答案。

  (讲述人系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办案组主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