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光明网 显示图片

  央视网消息: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运行稳定。今天(5月17日)发射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组网以后发射的首颗备份卫星。那么,这颗备份卫星在功能上做了哪些技术改进?它会起到哪些重要作用?我们来看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的介绍。

  此次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也是北斗系统自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开通以来的首次发射。近三年来,北斗系统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连续稳定运行,性能稳步提升。通过这颗备份卫星的发射,系统服务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陈忠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的导航定位精度应该说是很高,北斗二号的区域系统有15颗星在进行服务,那么再加上我们(北斗三号)30颗星,总共45颗星,所以保证了北斗在亚太地区服务的精度。北斗二号有11颗星已经到寿命了,为了保证北斗卫星的稳定运行,我们要发射一颗备份星。

  这颗卫星可以将北斗系统区域短报文通信容量提升三分之一。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特色服务。短报文通信服务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具备低成本、广覆盖、高可靠和随遇接入等特点,可对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有效补充,以满足在无地面网络覆盖地区应急通信、搜索救援等服务需要。短报文通信服务在民生保障、救灾减灾、野外搜救以及海洋渔业、交通运输、边境巡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陈忠贵:在这颗卫星上,在局部的方面,我们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比如说在导航信号这一块,信号功率更强了。另外,我们在精密单点定位服务这一块,速率更高了,使得定位精度更高、收敛的速度更快,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分米级,静态的可以达到厘米级。

  这颗备份卫星的发射,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陈忠贵:我们一些新技术也是为了以后卫星导航系统逐步不断地提高卫星导航性能,不断地提高精度,确保我们在区域导航和全球导航性能水平处于一流的位置。

  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都息息相关。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2020年建成开通以来,赋能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介绍,中国北斗系统已经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北斗三号系统开通以来,运行连续稳定可靠,服务性能世界一流,星上300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国产,性能优异。实测表明,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亚太地区性能更好,服务性能全面优于设计指标。独具特色的国际搜救、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六大特色服务,性能优越。今天的北斗系统已经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2020年我们(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整个产值是(超)4000亿元,2021年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约)4700亿元,2022年我们就超过5000亿元,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而且我们的系统一直保持着稳定运行,应该来说为我们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一个规模发展的很关键的时期。

  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等行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超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超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超4.7万艘船舶、超过10万台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应用北斗,北斗在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已实现主用地位。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大家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一个高精度的服务,现在我们作为车道级的高精度导航,在8个城市已经开始用了,而且马上就要向全国普及推广了。同时,短报文的应用,现在跟手机连在一起了,手机应用已经开始向市场销售了,而且这个效果也挺好。

  北斗系统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数字应用场景实现融合发展,共同助力建设数字中国。

中国星辰|中国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我国正积极发展多种导航定位授时技术,2035年前将建成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提供基准统一、无缝覆盖、安全可信、便捷高效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再加上多网络的融合,比方说深空的、深海的、室内的、地下的,这种多种网络投入形成国家的综合时空体系,就是一个泛在的时空体系来支撑我们的导航定位设施,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远景。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