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饿肚子就吃饱了吗?“隐性饥饿”风险了解下

肚子饿了会“咕咕叫”,这时进食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往往就能消除饥饿感。不饿肚子就吃饱了吗?

并不如此,还有一种风险叫“隐性饥饿”。第34届“5·20”中国学生营养日里,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围绕“科学食养 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主题的宣传活动举办,对“隐性饥饿”风险进行了研讨。

有研究显示3-14岁是人生第二段快速生长期,营养的摄入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儿童膳食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种类单一,导致多种关键营养素缺乏,存在“隐性饥饿”的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研究员于会议上分享了一项调研全国12个省市,共1485例3-12岁儿童膳食模式及其营养素摄入的关联性分析。

“这项研究发现,改善食物多样性将会减少微量营养素缺乏带来的‘隐性饥饿’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关注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结构,为他们定制精准营养解决方案,这一理念将会有效推动学生营养进一步改善。” 张倩指出。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起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公益活动,旨在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改善,践行《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

其中,美赞臣中国成为该活动首个签约合作单位,支持北上广深学校营养健康教育。此外,在本次活动上,美赞臣中国还携手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公布第二期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美赞臣学优营养科研基金的资助名单。

本期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9家单位,将就儿童健康微生态与免疫、认知发育、新兴食品功能原料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南方+记者】周中雨

【作者】 周中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