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鸟类天堂”为何是这里?

视频加载中...

初夏时节,翱翔的飞鸟与湛蓝的天空辉映,啾啾鸟鸣不绝于耳,条子泥一派勃勃生机。通过条子泥景区的望远镜,记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各类鸟类时而翩跹起飞、时而低头觅食、时而琢拭羽毛。

据了解,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是其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条子泥湿地地处黄海辐射沙脊群的顶点,区域总面积约129万亩,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

“条子泥湿地被相关鸟类保护组织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有数百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东台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洪涛介绍,子泥湿地孕育着多种底栖动物、植物和昆虫,经过调查,已发现39种底栖生物,35种鱼类,11种虾类,11种蟹类,都是鸟类的美味佳肴。条子泥湿地补给多,鸟儿们都愿意来这里,这里是候鸟漫漫迁徙途中的“停机坪”和“加油站”。

近年来,条子泥湿地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区域内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为了帮助鸟类寻找一块躲避涨潮的栖息地,2020年4月,我们在离候鸟类觅食区最近的围垦养殖区辟出720亩的区域,开展微地形改造、裸滩湿地恢复、环境整治等工程。”吕洪涛说,通过水位控制,形成了裸露滩涂、浅水沼泽、深水区等不同类型的适宜生境,打造出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当地人习惯称它为“720高地”。

当地还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北林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设立勺嘴鹬保护联盟秘书处,并与红树林基金会、朱雀会等NGO合作,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碳汇等专题研究,国内知名高校驻点科研人员近20人,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

条子泥湿地保护成效显著——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极危物种勺嘴鹬,全球种群仅600只左右,在条子泥湿地区域最多时可以观测到200多只,与丹顶鹤、麋鹿并称盐城“吉祥三宝”;全球濒危物种的小青脚鹬,种群数量从不到600只到2022年的1221只,连续三年刷新观测记录……这里发现的鸟类,从一开始401种,到2021年41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二级71种,包括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9种、易危物种16种。据今年5月份最近一次鸟调发现,条子泥湿地的鸟类大家族又添灰树鹊、黑短脚鹎2种新成员,这意味着常年来此栖息、觅食的鸟类种数达到412种。

眼下,条子泥湿地正在湿地修复、生态保护上持续发力。去年以来,东台对黑嘴鸥繁殖区域进行修复扩展,从原来的3000多亩扩大到4500亩,在“家园”扩容的同时“家族”不断壮大。今年启动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综合采用“湿地水文水系修复+湿地微地形修复+湿地植被修复+鸟类栖息地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修复措施,聚力树立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示范标杆,探索海岸带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我们在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积极促进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吕洪涛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才能让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得更快。

从摘取国内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到被评为江苏唯一中国美丽海湾,从打造湿地自然遗产保护的“中国样本”国际案例到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东台答卷”,盐城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彰显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抓手,不断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最优路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张文婧/文 陈俨/图 曹阳/视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