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24岁清华女博士,将任985高校准聘副教授


16岁入学清华大学

24岁博士毕业

将去往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担任准聘副教授


7月17日

清华大学分享了

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安琪儿的经历

引发关注

7月18日晚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九年前,16岁的安琪儿入选“领军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


本科期间,安琪儿并未像其他人一样,立即在挑战杯等科研培养计划或赛事中大展拳脚,反而选择“潜水”于电子系各个方向老师的课题组、实验室里。“通信、图像、人工智能、电路……本科时,我去旁听了系里所有专业方向代表老师的课题组组会。”


经过深入思考,安琪儿发现了一个尚未取得完全技术突破的蓝海领域: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越发自动化、智能化的今天,要将自动驾驶变得更完备、要把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其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视觉感知。



安琪儿和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多个机器人或多移动平台实现多机协作,使得视觉感知实现“1+1>2”的效果。


她把博士研究生的五年看作一场马拉松,终点线是实现“多机协同视觉感知”——安琪儿读博期间的所有研究课题都围绕着其展开。


“由于多机协同视觉感知属于交叉领域,基础理论相对匮乏,我需要不断阅读各个学科的专业文献、技术博客,逐步搭建起理论框架。”安琪儿还记得在研究室内定位问题时,自己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刷”完了视觉SLAM领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同时定位与建图)的“大部头”教材。



博士五年来,安琪儿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及会议发表共11篇论文,其中SCI期刊文章6篇、EI会议文章5篇。


此外,安琪儿还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校级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临近毕业季,高中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安琪儿,最终选择加入西北工业大学,任航天学院准聘副教授。


对于从电子信息到航空航天的专业跨界,安琪儿期待着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也对跨学科的挑战和困难做好了准备。


“我们国家正处在航天事业智能化转型的关口,想要补齐短板、实现赶超,对智能感知领域一定会产生很强的刚需。到航天学院任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将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合适的应用场景发扬光大。




“高校教授年轻化”引热议

事实上,近些年青年学者不断发力,
“90后”甚至“95后”活跃在学术舞台。
• 2022年,“95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张志维,一毕业即留校任教并被聘为特聘副教授。5年硕博连读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共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

2021年底,33岁的陆盈盈获公示为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博导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出国留学,2015年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研究领域为电解质材料产品工程等。

2021年,西北大学化工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赵浩安留校任教。当时的他手握20余篇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斩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0篇的SCI论文中,包括了2篇一区top、5篇二区。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一毕业就被北京交通大学聘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副教授。直博的三年间,他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7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斩获11项专利,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

2020年6月博士毕业的李晟曼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一毕业就被湖南大学聘为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21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我们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

对于高校教授年轻化这一现象,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曾在科学网博客撰文表示,教授年轻化是高校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他认为,给年轻人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之路。至于年轻人,早早晋升教授,在过早的光环下能否把握机遇和促成良性发展,那就看个人了。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南京广播电视台



来源: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清华大学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责任编辑:潘容
主编:刘强、顾青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星标🌟“南京广播电视台”
我们从此天天见

不以年龄论英雄

愿“安琪儿们”在新的岗位上

继续闪闪发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