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了!为了获利,这伙人竟收卖银行卡给境外诈骗团伙

接到两个海外电话后,他认为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获取高额回报,他组建起一个收集银行卡的团队——

  这伙人竟为境外诈骗团伙收集银行卡

  该案庭审现场。

  为犯罪分子提供银行卡,就等于给电信网络诈骗“输血供粮”。近年来,司法机关持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上游黑灰产业链的打击力度,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帮凶”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荣某等人面对“大额回报”的诱惑,不惜以身试法,甘做犯罪分子的“马前卒”,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帮助境外诈骗团伙收集银行卡4912张。

  经河南省栾川县检察院提起公诉,5月11日,法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诈骗罪分别判处荣某、资某有期徒刑七年和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各并处罚金14万元和10万元;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分别判处从犯陈某、阮某、黄某、路某、王某、王某某等6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二年六个月,各并处罚金2万元至5万元;8人违法所得全部予以追缴,作案所用手机和电脑全部予以没收。


为了高额回报决定拼一把

  2022年3月的一天晚上,正在休息的荣某被手机铃声吵醒。他接通了电话,对方自称是爱国华侨杜某,在海外拥有2800亿元的巨额资产,想以“精准扶贫”的方式回报国内群众,但需要荣某组建收卡团队,收集大量银行卡,同时提供该银行卡的密码、卡主身份证号码以及电话号码,他们通过这些银行卡将财产分配给群众,事成之后会给卡主每人270万元。

  面对利益诱惑,荣某有些迟疑,不敢相信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同时看到身边有人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抓,他也有所畏惧。

  两天后的深夜,荣某的手机再次响起,他一看是境外来电,没有犹豫,接通了电话。这次来电的人自称是海外商人周某,说自己拥有68亿元资产,想以爱心救助的形式将资产分配给国内群众,但受益群众需要缴纳80元办理“四证”(资金来源证、财产使用证、完税证、保险费证),要求荣某组建团队收费办证,事成之后,每个团队的队长可得270万元、副队长可得250万元、队员可得200万元。

  虽然知道这样做可能触犯法律,但面对高额回报,荣某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值得拼一把,于是他开始组建收卡及收费团队。


编造谎言发展会员

  决定“干一番大事”的荣某,立马将此事告知了情人资某,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商量如何运作。荣某又想到了自己的酒友陈某,在一次酒足饭饱后,荣某向陈某说了自己的计划,让其帮助招人,陈某欣然答应。陈某先后联系黄某、王某等人,几人又陆续招募路某、王某某、赵某(另案处理)等人。就这样,按荣某设想的收卡、收费团队初步形成。

  为了吸引更多人提供银行卡,在荣某的指使下,陈某、黄某等人组建了17个QQ群,虚构“海外爱国游子对家乡人民爱心捐赠,需要收集大量银行卡提供至国外,他们通过这些银行卡将捐赠款返回国内”的事实,并用所谓的相关红头文件在QQ群中宣讲,承诺事后可以获取巨额回报,骗取进群成员邮寄银行卡和缴纳“四证”费用。

  因QQ群多次被查封,为逃避公安机关打击,荣某又指使团伙成员下载腾讯会议App,以召开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继续发展扩充会员,并借宗教进行宣讲,宣称寄卡就能够获得神灵福报。

  在荣某等人的大肆渲染下,他们发展的会员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1万余人。在返利和福报的诱惑下,会员们陆续将自己的银行卡邮寄给他们,有的还缴纳了办理“四证”的费用。


挖空心思逃避监管

  为了防止被相关监管部门发现,荣某制定了收卡、收费工作流程,要求各团队严格执行。

  根据荣某制定的流程,各团队负责人将银行卡信息模板、收件地址、收款二维码发送到群中,要求群内会员按照信息模板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数据上报到群里,然后将银行卡邮寄到指定的地址,同时通过收款二维码收取办理“四证”费用。此外,他们还指使寄卡人将银行卡藏匿在茶叶等包裹中予以邮寄。在收取办理“四证”的费用时,他们让会员将支付的费用备注为41元、81元、161元等不同数额的“服装费”。

来源:陕西检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