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利外资稳汇率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首次上调至 1.5

7月20日,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下简称“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参数”继去年10月后再上调,进一步拓展境内企业跨境资金来源。一是“参数”最早设置于2016年。为了便利境内机构跨境融资,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早在2016年由搭建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规定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二是2020年以来“参数”被多次调节,区间集中在1-1.25之间(表1)。多年以来,人民银行会根据宏观形势、国际收支和汇率走势等情况上下调节“参数”,以收紧或放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外债融资额度。三是本次是“参数”首次上调至1.5。2022年10月,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已将“参数”由1上调至1.25。本次是将“参数”首次上调至1.5,表明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对鼓励外资引进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进一步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展跨境资金来源,标志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稳步提高。

第二,全口径调节扩大境内外资利用空间,支持引导跨境资金流入。在综合考虑了我国境内市场的融资需求和外债风险敞口的条件下,本次“参数”的全口径上调,进一步扩大了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的空间,支持引导外资的合理流入。一是“参数”上调可拓展企业跨境资金来源。“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计算因子,当“参数”调增时,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便会相应增高,意味着境内企业可用的境外融资额度更多了。进一步看,全口径“参数”上调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按需申请借用境外资金,以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渠道融资,将更好地满足境内市场的外债融资需求,鼓励了境内企业的跨境融资行为。二是全口径模式对扩大外资流入具有重要作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不仅统一了境内主体借用短期和中长期外债的额度,且统一了本币外债和外币外债,人民币外债和外汇外债在全口径模式下不再区分。这些都令境内企业寻求境外资金来源的便利度大大提升,利于境外资金顺利流入境内,以满足境内机构需求和支持境内企业发展。

第三,“参数”上调将释放部分美元流动性,可被视为稳汇率信号的释放。作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参数”上调和外债额度扩容后,境内市场上的美元流动性将有所增加,将缓解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外部压力,有利于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平衡,引导市场对汇率走势保持合理预期,因此可被视为人民银对市场释放的稳汇率信号。由于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和国内经济修复节奏的预期有所调整,CFETS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指数走低,叠加美元指数跌破100后出现反弹,人民币汇率短期调贬。7月20日人民银行公布调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后,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显明显涨幅,由开盘价的7.23升至7.18左右。(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吴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