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我看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风起东方,潮涌钱塘。杭州亚运会的脚步声“近至耳畔”,亚运之火第三次在华夏热土点燃。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上万名运动员,将在金秋时节共赴一场“播种未来”的体育盛会。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如今的西子湖畔,是别样的诗意中国,“亚运风”里满是古老而现代的“中国范儿”——“薪火”火炬、“湖山”奖牌、“潮涌”会徽,徐徐讲述之江大地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首创“数字火炬”,首推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用“云上亚运村”,科技之眼、创新之翼带来浓浓未来感;气压与温度自动调节系统、全车“5G+WiFi”、智能交互终端,赛事专属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疾驰,尽显“中国制造”“中国速度”的魅力……多姿多彩的“亚运之窗”,让世界从中领略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自信乐观,看到了“中国帆”的活力满满、破浪向前。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中国人的亚运情结,很大程度始于33年前的北京亚运会。那也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踩在时代节拍上的《亚洲雄风》,寓意美好期望的吉祥物熊猫“盼盼”,17岁勇夺3金的小将邓亚萍……一幕又一幕,构成了一代人激情昂扬的青春乐章。为了践行办赛承诺,向亚洲也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的中国、富强的中国,首都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延长中轴线、修桥铺路、建造场馆、建设亚运村……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走上亚运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与此同时,全国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捐款运动,全民的一元、一角、一分最后汇成了2.7亿的巨款,真正实现了“人人为亚运出力”。可以说,在那个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的重要时期,与亚运会相伴的是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全体国人在精神上的一次盛大凝聚。

北京、广州、杭州……33年,三座亚运之城,是时光的刻度,是地理的坐标,也是时代的缩影。33年前,北京亚运会举办时,中国经济虽已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仍处于改革开放艰苦探索阶段,全年GDP约为1.89万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我们的声音也相当受限,还被贴着落后、保守、缺乏活力等标签。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焕发生机活力的中国,期盼以一场亚运盛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即将走过第45个年头,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超过121万亿人民币,较1990年增长了约64倍。斗转星移,中国人的“亚运情结”依旧,而参与其间的心境则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而悄然变化。

“有的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可能还圆得更好一点。”这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亚运村和部分场馆后,情不自禁的感慨。这番话语,在当时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预言,燃起了国人奋斗拼搏的雄心与壮志。而今天,当亚运会再回到华夏大地,我们已通过接续奋斗,让发展的熊熊火光照亮了这个“不争的事实”——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中国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重要的确定性。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体悟,让中国人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更加认同,也能更加自信地平视世界、融入世界。

国力的升腾和托举,提振着国人的精神与心态。大家关注亚运、怀念亚运,其实也是从中读懂了“更好的中国”,看到了“更好的自己”。对国人来说,亚运已不是单纯竞技体育的比拼较量,而是早已超越体育,而成为中国与亚洲乃至与世界深度交往的平台。这更像是一个欢悦的节日,人们顺其自然参与其中,多了淡定与从容。

“一起来,更精彩”“为勇气而高歌”,人们以更加自信的胸怀迎接四方来宾,以更加主动的主人翁精神享受竞技带来的愉悦。正如有网友所言,大家的心态已从“我看世界”转变为“世界看我”。如果说,当初“我看世界”是初见的喜悦,是一种走向世界舞台的振奋。那么,“世界看我”则是向世界敞开胸怀的热情,一种广邀八方共襄盛举的自信。

奋斗之路道阻且长。但有扎实的发展基本盘,有成熟的国民心态,我们的发展就定力十足。杭州亚运会“心心相融,@未来”的口号,正是中国对于世界的一次温情寄语,承载着中国人与地球村里的其他“村民”心心相融、和合相亲,携手努力共同创造未来的美好愿望。“从现在,到未来”,坚定信心,乐观自信,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更加清晰明确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这份“亚运情结”还将引领我们不断向上向前,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郑宇飞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