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北溪事件的来龙去脉

2022年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能源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一号与北溪二号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管道于同一日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到附近海域。这两段管道平时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维护运营。

图中绿色与蓝色分别为北溪一号、二号管道,两条管线位于海底的分叉处被人为破坏

爆炸发生的时期有些敏感,正处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交战期间,同时期欧盟与俄罗斯就天然气议题又产生了分歧。此时恰逢冬季来临,欧洲多国如捷克、德国、意大利、瑞典以及英国等,皆因天然气价格暴涨而爆发游行。在这敏感的时机点,欧盟与俄罗斯之间重要的能源输送管线被人为破坏,国际社会纷纷猜测其背后的动机。


北溪二号的管道,内层为钢结构,外部由水泥浇筑

由于欧盟禁运与抵制俄罗斯天然气,这条管道在爆炸发生时并未处于运行状态,但为抵抗海水的压力,管道内都充满了高压天然气。欧洲中部夏令时2022年9月26日凌晨2点03分,北溪二号管道首先被侦测到发生爆炸,爆炸造成里氏2.3的地震,随后大量天然气涌到附近博恩霍尔姆岛的东南部海域。17小时后,附近的北溪一号管道也被人为破坏导致泄漏,这次爆炸强度为里氏2.1。管道的爆炸处属于国际海域,但亦位于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内。

北溪二号的管道内径为48英寸,内层钢管的厚度为27-41毫米(输送端压强最大,为220巴,接收端压强较弱,为117巴)。为抵抗海水的浮力,外层由一圈厚度60-110毫米的水泥浇筑,一节管道的重量约为24吨,管道直接放置在海床上。爆炸处的海水深度约为80-110米。

17小时后,德国在北溪一号的管道也探测到压力下降,随后瑞典方面在海面上发现两个新的泄漏点。北溪1号两条并行的管线皆被破坏,两个泄漏点相距约6千米,分别位于瑞典和丹麦的专属经济区内。9月28日,瑞典海岸警卫队进一步确认,位于瑞典经济水域内其实有两个相邻的泄漏点。至此爆炸造成的泄漏点共有四个。

9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美俄相互指责。截至当天,已有至少8万吨甲烷气体扩散到海洋和大气中。10月1日,北溪2号停止外泄。次日北溪1号也停止外泄。

虽然北溪一号从八月起就没有输气,而北溪二号则没有验收开通,但由于爆炸造成管道严重损坏而短时间内难以修复,9月27日欧洲天然气价格应声上涨12%。


爆炸造成的后果有些严重,丹麦能源部长预测气体泄漏将持续一周。瑞典相关部门表示,一至两周后才能对破损的管线展开检修工作。而管理和维护这两条天然气管线的北溪股份有限公司27日表示,尚无法估计何时能修复破损的管道。德国方面估计除非能尽快开展修复工作,不然由于海水的侵蚀,三条受损的管线无法再投入运营。华盛顿邮报称爆炸恐使整个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被迫中止。

爆炸及其后来的后遗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泄露发生后,瑞典的监测站报告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了20-25%,由于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此次事件引发了对于全球变暖加剧的担忧。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认为泄漏的天然气不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明显加剧,因为泄漏量只相当于全球每年甲烷排放量的0.1%左右,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英语: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估算,两条管道潜在的泄漏量在180到270千吨之间,如果无法阻止,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单次天然气泄漏事件。

德国环境部表示,泄漏不会对海洋生物构成重大威胁,但绿色和平组织则对此表示质疑,鱼类可能会被泄漏气体的羽流(英语:Plume (fluid dynamics))捕获,其呼吸会受到影响。有学者认为,靠近泄露位置的海洋生物可能会因此而死亡,尤其是水母等。

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以及瑞典首相安德松第一时间表示爆炸是人为破坏造成,而非单纯的生产事故。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亦表示相同的观点。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谴责破坏行为,表示这对俄罗斯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造成极大的破坏。佩斯科夫进一步表示,北溪管道被破坏,欧洲与俄罗斯均无法从中获益,尤其是德国的工业将蒙受损失。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指责是西方破坏俄罗斯在波罗的海下向德国建造的天然气管道,美国及其盟国强烈否认这一指控。美国总统乔·拜登驳斥了普京的说法,认为北溪管道是蓄意的破坏行为,而俄罗斯正在散布虚假信息和谎言。拜登承诺,将与欧洲的盟友合作追查原因。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说法是为了转移人们对其吞并乌克兰部分地区的注意力。

丹麦及丹麦首相均不愿就谁是幕后肇事者发表意见,但都同意爆炸乃是人为。乌克兰总统的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把矛头对准俄罗斯,批评这是俄罗斯的“恐怖袭击,和对欧洲鲁莽的攻击”。丹麦和瑞典于9月30日向联合国提交一份联合报告,表示造成北溪天然气管道严重损坏的泄漏是由大约500磅的TNT造成的。德国情报官员将此归咎于俄罗斯所为。

《亚洲时报》发表评论,认为美国、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是这次爆炸的潜在受益者。美国总统拜登早在二月份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2号将不复存在,美国将终结北溪2号。当被问及如何做到时,拜登保证美国将有办法做到。爆炸发生后,此访问片段在网络流传,有美国媒体和90%以上的网民认为,拜登和美国与事件有关。

波兰前外交部长及国防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在推特上的一条推文被大量转发。他写道“谢谢你,美国”,并感谢拜登总统对于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会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承诺。他继续写道“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花了20年时间反对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现在终于看到价值2000亿美元的废铁葬身海底了”。但他的推文随后被波兰政府发言人批评会被俄罗斯利用。于是西科尔斯基删除了该条推文,改口说他只是非常乐意看到北溪天然气管道不能继续供气,而这是波兰政府一贯以来的目标。随后表示对于谁是幕后主使的推断,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而非波兰政府的立场。

德国明镜周刊引述不具名来源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事发几周前警告过德国,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可能遭受攻击。欧洲安全官员表示26、27日,曾在漏气点附近海域曾看到俄罗斯军舰。但同样的,美国海军基萨奇山号两栖攻击舰也于事发前在波罗的海的这片海域出没,飞行记录也显示美军直升机在事发前一晚出现在该处上空。华盛顿方面否认基萨奇山号与爆炸事件有关,俄罗斯驻美大使馆则批评美方视北溪天然气项目为眼中钉已久。俄方于9月30日率先指控西方就是管道爆炸的肇事者。美国与欧洲国家则避免直接指责并反驳指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