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洗涤用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最早的草木灰洗涤,演化到天然的皂角,再演化到使用加工之后的猪胰子洗涤,最后形成百花齐放的洗涤格局。
先说草木灰洗涤。这种洗涤方式,现代人估计很少有机会见过了,就是用草木灰放到水里面浸泡,然后过滤得到的水液作为洗涤剂。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就记载
“以说水沤其丝”
就是说可以用草木灰浸泡液老清洗蚕丝。而在《礼记》里面也提到,冠带、衣裳污垢之后,可以“和灰”清洗。都是一样的清洗方法。
这么做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科学道理,因为草木灰浸泡到水里之后会得到碳酸钾溶液,碳酸钾是呈碱性的,能够去除油腻污垢,可以作为洗涤剂使用。说出来大家也许会不相信,三四十年前的北方农村,还有很多人用碱面洗脸,这玩意其实就是碳酸钠,和碳酸钾的化学性质差不多,因为呈碱性,一样可以去除油腻。
再说皂角。皂角是一位中药,也可以作为洗涤用品。因为皂角含有皂苷,因此它的水溶液能够生成像肥皂一样的泡沫,也有去除污垢的能力。医学古籍《新修本草》里面就说,猪牙皂荚效果最差,选择皂荚洗衣服,应该选择皮薄肉多的皂角,这种皂角就叫做“肥皂”。
现在知道“肥皂”这个名词是从哪里来了的吧。
但是当时中国人使用方法都是把皂荚磨碎之后做成肥皂团,现代使用的固体肥皂是欧洲人发明的,要等到18世纪发明了用食盐制作纯碱的方法,才开始成规模的皂化油脂制造固体肥皂。
至于俺们中国,一直使用液体肥皂,高级的很呐。
最迟到南北朝的时候,不得了,中国人发现了一款高档洗涤用品——猪胰子。没错,就是猪身上的胰腺。因为猪胰腺里面还有丰富的消化酶,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质和淀粉,所以如果衣服上面沾染了油污、鱼汤、米面的糊糊之类不好清洗的东西,用它来洗涤的话就特别的好用。
这个知识是在哪里记载的呢?大名鼎鼎的《齐民要术》,中学历史课本里面介绍过的,北魏贾思勰著作。
从此之后,中国就有了一种洗涤产品叫做胰子,一直到今天,北方农村还把肥皂叫做胰子。我年轻的时候听高英培老师讲过一个相声,相声里面,他就给自己的小姨子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小肥皂”,当他说自己的小姨子是小肥皂的时候,北方的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可是当时我完全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笑的。等我搞懂这个笑点的时候,高先生已经驾鹤西游多年,此外后话,不再多谈。
再说这个小胰子,因为它不但可以清洁,还有美容之功效,奥妙在于脂肪被分解之后生成了甘油,所以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妇发现使用小胰子之后,皮肤不但赶紧而且光滑滋润,于是大行其道。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研发。由于小胰子备受欢迎,人们开始以猪胰腺为原料研发了更加高级的洗化用品:澡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炫富死得快的大款石崇,据说家里就用上了这种高级化妆品:
金澡盆盛水,玻璃碗盛澡豆。
那么澡豆是怎么制作的呢?铁锤在此透露秘诀,有心人完全可以依靠这个秘方发家致富啊。
就是把猪胰腺外面的油膜脏血撕洗干净,把里面纯粹的猪胰腺磨成浆糊,再和大豆粉,香料搅拌均匀干燥成块,那就是澡豆的成品了。
为什么澡豆比胰子还要好用呢?这里面有科学原理:猪胰腺被磨成糊糊之后,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内部的消化酶更加容易释放出来;此外大豆粉里面含有大量的皂苷,和卵磷脂,不但可以增加洗涤效果,还增加了乳化能力,更有滋养皮肤,美容美言之功效。实乃大姑娘、小媳妇居家旅行、相亲面试必备之物。
澡豆发明之后,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到清朝末年的时候,仅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有70多家胰子店。后来虽然受到肥皂工业的冲击,还是有一批人钟爱使用胰子。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前门外面还保留着合香楼和花汉冲等胰子店。
要知道这个合香楼,可是明朝崇祯年间开的店!300多年的买卖,现在有几家老店能追得上这年头?
光阴如流水,如今再提古人洗涤之事已经恍如隔世,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涂抹着成百上千种品牌的化妆品,揭开化妆品那张虚伪的画皮,还不就是甘油,凡士林掺合各种香料么。比起100年前的香胰子,不见得高明多少,至少,以前不会添加重金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