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两宽,各自生欢”是什么意思?

  • “一别两宽,各自生欢”是什么意思?-图1
193回答·133万阅读
有书博物馆

2019年01月01日

故事的开始,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花开两朵,天各一方。有的婚姻就是这样,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了,选择离婚是最明智的做法。

有的人在离婚后,互相伤害,互相诽谤,这又是为哪般呢?不妨看看古人的做法。也许会让当事者有所启发。

敦煌出土的唐代人写的“放妻协议”很值得借鉴。

原文中写到“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意重。讨论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利,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眉,巧呈窈窕乙姿。

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瑟和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更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某年某月立此书。”

这又让人想起了,明清时代,中国为什么由大唐盛世没落到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的地步呢?

稳定的社会对于人的精神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都非常繁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政治上的开明,所以婚俗上也更加平等,女性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对于离婚再嫁。

更是没有非难和粗暴的羞辱诅咒。“一别两宽各自生欢”文字中透着温柔,少了戾气。真诚的祝福分开以后,都能找到真正懂自己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反观现在某些明星也好,小人物也好,很多都是把结婚当成改变人生的最好途径,把婚姻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本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当离婚时,却成了仇家,一纸冰冷的离婚协议书上,看不到任何温暖祝福的字眼,全都是财产的分割等物质上的问题。

社会进步到今天,离婚协议书却没有古人写的温情。物质丰富的今天,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他们也丢掉了比物质更为重要的东西——精神品质上的丰盈。

唐代人都能说出“一别两宽各自生欢”这样的话,足可以见证胸襟的宽阔。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既然无法过下去,没有必要互相伤害。

给双方留点自尊,宽恕对方,放过对方,才是对自己对对方的负责。人生短暂,何必纠缠?送上祝福,总比送上诅咒更让自己心宽。

从“一别两宽各自生欢”可以看出唐代文化的发达。一个离婚协议书都能写的有诗意,有温度,语言的优美,也许是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是诗人。

面对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的日子,选择分开,确实是明智之举。而依旧不忘用最好听的语言来互相告别,互相送上祝福。

没有恶语相加。精神上的积极乐观,追求自由的生活。

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了,好聚好散,体面退出,总比将就鸡飞狗跳的日子要来得更从容。

好好道个别,胜过污言秽语的谩骂和诅咒。美好也罢,悲伤也罢,最后都要放下。愿余生所遇之人,都是良人。从此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文章和马伊俐宣布离婚了,通过微博,两人正式声明。文章说:吾爱伊琍,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马伊俐说: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此情有憾,然无对错。往后,各生欢喜。

两人的微博

两人微博相隔2分钟,两段话里各抽出一句精华组合起来就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是不是感觉文采斐然,其实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这“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八个字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书》。

这两人还真是挺有文化的,将经典一分为二,一人一句。到离婚还不忘秀上一段文采。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在给华为手机打广告呢?

放妻书

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研究后发现其中有12份的“放妻书”,也就是离婚文书,并且多数都是唐代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放妻书”就会感觉到唐宋时期对于离婚的态度,并不像现在那样的水火不相容,更多的是商议如何好聚好散。

敦煌壁画

让我们先来全文欣赏一下这份离婚文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稻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从文中可以看到,离婚的原因也很像现代人,无非就是妻子的“一言十口”,丈夫的“反目生嫌”。妻子也并非一定是搬弄是非之人,大多数也不过就是婆婆妈妈、唠唠叨叨,但日子一久难免两人生出怨念,嫌弃彼此。渐渐疏远的两人心意不和,不如就此好聚好散,最后丈夫还祝愿妻子能够再找良家,也别相互记恨,这才体现出那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周礼

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一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其实早在《周礼》中便有关于婚姻和离的制度记载。唐代的《唐律疏议》更表明了唐代婚姻制度中合理制度的确立。这种离婚形式在这份《放妻书》中表现得尤为明确。

离婚作为婚姻制度的一个方面,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与演进中,也形成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按照程序划分基本上就是:自为离婚和判决离婚两种;根据原因划分就是:男方专权出妻、强制分离的义绝、双方合意的和离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离婚原因。

夫妻本恩爱却又和离

而和离作为一种离婚形式,早在《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宋郑锷注云:“民有夫妻反目,至于仳离,已判而去,书之于版,记其合理之由也。”这种不问原因,只需要男女双方合议分离即可离婚的情况,虽然与以后的和离表达的意思还不完全成系统,但任然不失为和离的滥觞,可以算做和离的起源了。

现存最早关于和离的法律条文记载于《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诸犯义绝者离之”条的后一款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疏议》对其阐释说:“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

就法律条文本身看,这种离婚制度有两个特点:第一,不论是“和”还是“两愿”,都意味着夫妻双方态度一致,也就是现代婚姻法中的“合意”的表述。由此可见,起码在形式上,和离与出妻、义绝有着本质的区别。

且行且珍惜,别随便结婚啊

第二,“和离”“两愿离”的条件是“夫妻不相安谐”、“彼此情不相得”,其实就是由于夫妻双方出现了感情方面的原因。单从法律条文而言,唐律还颇有现代法律中“破裂注意”的色彩和“无因离婚”的表征。总之,唐代这种重视双方意愿,给与适度自由的离婚立法,不仅在当时是积极的和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也人人不为落后过时。

单从法律条文并不能反映全部离婚制度的本质,更何况在非常重视宗法制度的唐代社会,个人的感情必须服从家族的利益。加上唐律中规定的属于男方专权离婚的出妻和属于官方强制离婚的义绝的条文和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和离制度的真正贯彻与实施。但并不等于说以夫妻感情方面的原因的和离是一纸空文。在《唐语林》《太平广记》李都记在了张不疑与李逢年因感情不和而离婚的案例。

万恶的封建社会,白居易曾经就因母亲的原因错失初恋

虽然法律有关于和离的规定,但是和世纪案例还是会有差距。在古代毕竟社会制度还是男女不平等的,由此而派生出的以男尊女卑为两性关系基本特征的立法,在婚姻问题上就没有赋予女性和男性同样的权力和地位。

比如表现在男方可以专权的出妻,从根本上排除了女方的离婚请求权。《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诸犯义绝者离之”条的又一款规定:“即妻妾擅自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由此可以看出,妻妾只能在丈夫同意下离去,不能有和男性一样的主动权。所以虽然说有和离的法律规定但是主动权还是在男性手中。大家是否还记的去年大火的电视剧《知否》,里面盛纮吓唬盛家主母王若弗要休了她。

盛怂怂的霸气

在这些从唐朝到宋代放妻书中可以看出当时婚姻中的问题,不过在其离婚用语、离婚形式、离婚原因、再嫁和赡养费的等,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第一, 就是离婚的原因。“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今已不和”、“二人意隔,大少不安”等等用语。也符合《唐律疏议》规定的“不相安谐”“情不相得”的条件。而且也都提到了“选聘高官之主”的祝愿,体现出了“和”的基本精神。

第二, 就离婚形式而言,“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用语,不但说明了离婚是出于自愿的,并无逼迫。而且妻子也并没有犯该被休妻的过错。(比如无子、口舌等)

第三, 在这放妻书基本都称作“放妻书”、“夫妻相别书”等,而且由两家尊长签署,并有邻人见证,还要呈请州县官司发给公牍证明。也为妻子日后改嫁提供了证明。

权力还是掌握在男性手里

唐代的婚姻中关于和离制度不仅在法律条文中规定了,而且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也有案例。这一方面反映了法律制度在唐代实际生活中的执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发展中各方面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

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虽然不能和现在法律中的协议离婚完全等同,但是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仍然是巨大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从唐代开始直到清代,和离都被载入法律条文中,说明他的意义还是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

不过婚姻不是儿戏,希望各位且行且珍惜吧。真的不行也一定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契茶书舍

2018年01月27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上天缘分注定,两人走到一起。

前世今生来世,始配你我夫妻。

……

结缘既生不和,大家都不快乐。

两心不能想通,继续才是大错。


互相已成羁绊,长久定会反目。

既然事已如此,不如相忘江湖。


与你最后相拥,从此海阔天空。

人生自己做主,各自寻找幸福。


愿你离开之后,能够重整山河。

桃面秀发峨眉,窈窕身姿婀娜。


再攀富贵高枝,婚姻和和美美。

将你捧在手心,郎情妾意相随。


你我经管匆匆,切莫相恨相怨。

岁月从此两边,各生欢喜心宽。


“一别两宽,各自生欢”(各生欢喜)出自敦煌出土文物“放妻协议”(离婚协议),以上权且当是胡乱翻译。原文内容大致如下: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原文也不是特别难懂。据推测,这份“离婚协议”属于唐朝,但不确定,因为“协议”上并无年月记载,也许是来自更早的朝代。

有一种爱叫放手,有一种分手叫彼此祝福……。

原来这些都是古人们玩剩下的。当然这份“协议”不能代表过去所有朝代都这样。但我们真的误会古人了,一说到保守就说谁谁封建,读了这份“协议”,你还这样认为吗?

希望静水的回答能帮助到你,祝好!

「静水笑沧笙//感谢您的来访//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订阅」

大意是:分开以后,两个人都会有新的生活;过去的,就过去吧,从此以后各自过新的美好生活。套用流行语就是愿我们分手以后还是朋友。

这句话出自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放妻协议”(唐朝称离婚为放妻),即离婚协议书。原文如下: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意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 卺之欢。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和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通篇看下来,遣词风雅、语气温柔。虽在说离婚,却期盼好聚好散。大概意思是就是婚姻没有开始想象的那么恩爱,感情不和就不勉强彼此继续生活了,以免日子从小打小闹变成鸡飞狗跳,所以离婚是彼此最好的选择。

离婚后,希望妻子打扮的漂亮动人,遇到属于她的良人,最好能嫁个高富帅。至于财产问题,则是丈夫自愿负担妻子三年生活费,且一次性付清。

总览全文,让人不得不佩服唐朝先进的感情态度与婚姻观,以及那个时代的胸襟与气度。反观当今社会,当事人在经历撕破脸皮的离婚纠纷后,为各自所换来的一纸冷冰冰的财产分配证明,真是让人无声叹息。

跨洋时差五小时

2018年01月28日

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一别两宽,各自生欢!大意就是好聚好散,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彼此不再相欠。当爱情走到尽头的时候放过彼此,各自遥望祝福,重新过自己的生活吧!


1900
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唐人的"放妻书",就是我们现在的离婚协议!它的原文“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放妻协议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当婚姻不再美好,两个人不再幸福,虽是三生结缘,但缘分已尽,绝不强留!古人对婚姻的诠释也一样,既然我们的婚姻不再幸福,生活本就苦楚,我放你走让你再度寻找你的幸福,彼此之间不怨恨,互相祝福!



其实生活太多无可奈何,不能在一起,不能再持续下去,最好的方式也不过放手!从古至今都一样,曾经在彼此生命中留下的痕迹,命运终究抵不过缘分,在未来没有你的世界里好好的生活着。不念不怨不思不恨,前尘往事都如过眼云烟,何必再执着,不如放在心里,从此不相往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