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的13.2毫米高射机枪性能如何?

  • 日本海军的13.2毫米高射机枪性能如何?-图1
3回答·1007阅读
Sabot穿甲哥

2019年03月02日

众所周知,二战日本的轻武器尤其是机枪设计深受法国设计师哈奇开斯的影响,其海军的舰用高射机枪当然也是如此。


↑抗日神剧的常客,也是二战日军最主要的重机枪——92式重机枪,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弹板供弹,以及枪管上密密麻麻的风冷散热片

值得留意的是,这幅图中的并不是鬼子,而是在初解放的上海市中心一栋高楼楼顶上,正在使用缴获的92式重机枪警戒的解放军。图片摄于1949年6月。


↑再看看气冷机枪的鼻祖——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这散热片,这弹板供弹,连那独特的三脚架,都与92式别无二致。

没错,鬼子的92式重机枪就是日本在引进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之后,“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本”进行研发的。

文归正题,之所以举哈奇开斯和92式极为相似的例子,只是为了印证二战日本重机枪科技树受法国哈奇开斯影响之深。



↑现存于荷兰阿纳姆(Arnhem)市Bronbeek博物馆的一挺93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下文简称93高机),可见与前文所写的哈奇开斯和92式一脉相传的散热片,以及与哈奇开斯机枪极为相似的扳机机构。值得一提,博物馆中的这支93式缺失了三脚架和弹匣。



↑这是它的近照,可见枪身上的铭文。93/13分别代表型号以及口径。而“改一”即中文改进一型的意思。9398是它的生产序列号,表明它大概产于1936-1938年。

值得一提的是,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到,枪身表面可以说是沟壑纵横(乍一看还以为是木头做的),机件的切削也显得粗糙。这还是日本在资源相对充裕的1930年代造的枪,只能说,鬼子的造枪技术和工艺水平,啧啧。


↑这是一支装在陆军三脚架上的93高机。可见其采用30发弹匣供弹,而不是92式的弹板供弹。 而事实上,与92重机枪一样,93高机也是无可辩驳的仿制品。在1930年代早期,日本向法国进口了一批双联装以及四联装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

1933年2月4日,对该枪的仿制研发工作开始。1935年,仿制的93式开始生产。不过直到1944年末,日本战败前夕,该枪产量也只有几千支。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其实提供给了陆战部队(不一定是陆军马鹿),只有少数装在了舰船上。


由于93高机基本上就是对哈奇开斯1929式的逆向仿制,二者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内在性能都别无二致。陆上部队用的93高机以单装为主,舰用的93高机多是双联装或者四联装的型号。

图中是一艘隶属于自由法国的驱逐舰上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高机,可见伺候这样一挺双联装高射机枪需要一个四人小组,图片约摄于1943年。


↑在分析93高机的性能特点之前,我们先强调一点:二战的飞机速度一般可以达到400km/h,而绝大部分20mm级机关炮的对空有效射程在2km左右,12.7mm级高射机枪的对空有效射程比20mm机炮更近,可能只有1km出头。 400km/h的飞机飞完这两公里只需要不到20秒。也就是说,从高射机枪开火到敌军飞机飞到自己头顶投下炸弹,最多也只有短短十多秒时间。

因此,对于舰用高射机枪来说,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 反应速度和火力的持续性,即能够尽可能快地瞄准、跟踪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倾泻尽可能多的弹丸。

实际上,在反应速度和火力持续性面前,连威力和精度都是次要的。

上面的动图是1945年5月11日上午,美帝邦克山号航母(USS Bunker Hill,舷号CV-17)被一架零式神风特攻撞击,由于目标速度快和袭击的突然性,加之目标来自舰首方向,当时舰上的20mm厄利空机关炮的射击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秒,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拦截。


↑如果与同时期的美军M2重机枪相对比,93高机真的没有什么优势可言。M2以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要比93高机的30发弹匣好得多(每打完30发就要换弹匣)。而且即便是双联装的M2也只需一人即可操作,比需要四人小组操作的双联装93高机灵活敏捷得多。

图片摄于2005年5月的美帝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诺曼底号(USS Normandy CG-60),该舰当时位于亚丁湾。留意M2射手左手边的mk-38型25mm机关炮。

没错,近一个世纪后,老干妈M2系列仍是美帝三军的主要大口径机枪,也依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可见其性能之优异。

可能作为舰用高射机枪,93高机相对于M2唯一的优势就是威力略大了,毕竟口径大了半个毫米。M2的12.7mm穿甲弹弹头重46.01g,而93高机的13.2mm穿甲弹头重52.16g。M2的枪口初速为860m/s,而93高机为805m/s,实际上M2的枪口动能还要略高于93高机,只是93高机的13.2mm弹在较远距离上的弹头存速会比M2的12.7mm弹略高一点点。

但是正如前文所写,舰用高射机枪的最关键指标是反应速度与火力持续性,而这二者都是93高机的硬伤。至于说威力略大的优势,也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为了提升火力密度,无论是法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制造过四联装版本的13.2mm舰用高射机枪。但是以93高机为例,这样的一座四联装机枪重达1163kg,是单装93高机重量的8倍,双联装93高机的3倍,操作小组更是需要6-8人。

重量超过一吨的四联装13.2mm机枪靠组员手摇目视瞄准,反应速度堪忧,但是射程依然只有1000m-1500m。至于射速,即便一口气把四挺机枪的弹匣打光,一分钟射击三轮(手忙脚乱的实战中能达到这样的射速已经很不错了),理论上也只能向目标投射18.77kg的弹丸。


↑而如上图,一座单装博福斯40mm炮重1500kg左右,只比93式四联装13.2mm高机重30%,炮班成员数也相近。但是40mm炮在实战中的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80-90发。

而40mm炮弹的质量约1kg,是93高机13.2mm机枪弹的近20倍,而且带炸的40mm的炮弹的杀伤效果比13.2mm机枪弹强得多,若直接命中基本上就能保证击毁一架二战单引擎飞机,即便在目标附近爆炸也可以用四处飞散的炮弹破片杀伤飞机。但13.2mm机枪弹需要命中数弹才可能击落一架这样的飞机。 再者,40mm炮的对空有效射程达到了4-6km,对空中来袭目标的反应时间是13.2mm机枪的4倍左右。

图片摄于1973年5月的越南,美军一艘PTF型内河巡逻艇上。图中这样的一个单装40mm炮位,理论上一分钟能够向4-6km外的空中目标倾泻约85kg的弹丸,火力投射量是四连装13.2mm高机的四倍还多。再加之40mm炮弹的巨大杀伤效能和巨大射程优势,同为一吨出头的重量,单装的中口径高射炮比四联装13.2mm高射机枪的防空能量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综上,93式高射机枪若是作为舰用防空武器,可谓威猛有余,性能堪忧。打不远,打不快,反应慢,威力也欠佳。


↑但是,93高机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正如前文写到的,93高机虽名为舰用高射机枪,但实际上日本生产出来的大部分93高机都提供给了陆战部队。(实际上以鬼子的分类标准,13.2mm高射机枪属于火炮范畴,因此93高机在日本被称为“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属于炮兵编制)

不得不说这是极为讽刺的事实,被归类命名为防空武器的93高机,以二战的技战术水平,实际上是一款相当出色的陆战用重机枪。


与舰用机枪不同,由步兵携行的重机枪最重要的性能是灵活性。即能够快速转移阵地——因为在战场上,重机枪阵地一旦开火便极易暴露。而由于重机枪火力凶悍,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它在暴露之后很快便会遭到对方狙击手、迫击炮、直射炮火甚至是空中支援的问候。因此,机枪阵地开火后需要能够快速转移,以回避对方的火力打击。

如果哪个机枪阵地像上图那样堆叠了那么多弹壳(就是持续射击了很久的意思),在实战里很有可能早就被炸上天了。


↑话说回来,93高机自重37.5kg,上图中的陆军用枪架也只有不到40kg重。也就是说,一挺93高机只需要一个三到四人的小组便可以方便地机动和展开射击。而且装卸三脚架的操作也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M2要笨重些,而且采用弹链供弹的它实际上并不怎么易于机动。因为弹链的拆卸相对来说是很耗时的,而且一条200发12.7mm弹链也重达几十斤。这也就意味着紧急转移阵地时,M2机枪手很有可能要抱着没有拆弹链的重机枪跑路。所以,M2更多地是装在载具上使用。




想象一下扛着一坨一百来斤的重机枪/枪架+子弹箱躲避对面攒射过来的炮弹是怎么样的感受吧!


↑一个美军士兵在试用缴获的93高机,可见93高机无论是枪还是架子都是很细长的,不像M2那样是个臃肿的方盒子。而且弹匣的供弹方式也给转移阵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伸手把弹匣卸下来就能跑,甚至连卸都不需要——毕竟30发弹匣也不算太重。


↑但是大口径重机枪的相对笨重换来的是可怕的威力。一般的12.7mm级别重机枪弹在正常交战距离都能够轻易贯穿树木、厚砖墙甚至是十几毫米厚的钢板。也就是说,像93高机这样的大口径重机枪很适于对付掩体后的敌方人员,甚至能打击敌方轻装甲车辆。

关于93式高射机枪的部署情况,有据可考的并不多。除少量装备日本海军舰船外,到战争末期,93高机主要配属日军驻印度尼西亚泗水(苏腊巴亚)基地的第103、108、109、113四个防空队。这四个防空队均隶属于日军第二远征舰队。每个防空队编制225人,配32挺13.2mm93高机,10挺7.7mm九二式重机枪以及两座对空探照灯。

综上,93高机作为舰用防空机枪并不出色,但是作为陆战用机枪还是合格的。

但是,大日本帝国穷兵黩武,欺压着自己的邻国,妄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也压榨着自己那本就不丰厚的国力。当四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奋起抗击;当珍珠港燃起熊熊烈火,大洋彼岸沉睡的巨人悄然崛起,末日帝国的覆灭命运就依然成为定局。像93高机这样的旧日本武器装备,也只得伴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和痴心,深埋在战场的泥土中,沉睡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听后人去评说是非功过了。

程砚777

2018年03月18日

1922年日本确定13毫米作为未来高射机枪的口径,但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927年向法国哈乞开斯就13.2毫米高射机枪提出采购要求。1929年开始日本海军在日本的驱逐舰和潜艇上开始装备。1933年日本海军将该枪命名为"93式13厘米机炮。

该枪参数如下:

口径 13.2毫米 枪管长 915毫米 重量 31.75千克 装弹数量

30发弹匣 射速 450发/分钟 子弹初速 765米/秒 射高 3000米

射程6000米。



该枪系日本海军的装备(日本陆军也有装备陆军命名同海军不同),在侵华战争中,太平洋战争初期有出色的发挥。而后期该枪的火力持续性差、初速低、作为防空武器口径小的缺点显现了出来。

军情导航

2018年03月17日

我估计问的是日本93式13.2毫米舰用高射机枪吧?该枪是日本海军除96式25毫米舰炮外最主要的近程防空武器并一直使用到覆灭那天,它身上有着标准的法兰西血统,该枪的原型是法国哈乞开斯1929型13.2毫米舰用高射机枪,于1929年设计完成,1930年进入法军服役,日本帝国海军于1933年进口该枪,认为其性能不错,并于1935年开始仿制生产,在它诞生的年代,其性能还是不错的,射速太慢,由于采用弹匣式供弹导致其理论射速虽达450发/分,实际射速只有120发/分,与当时的美制M2式12.7毫米重机枪和苏制DShKM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相比,差距相当大,而作为一型高射机枪,这一缺点无疑是相当致命的。

九三式13.2毫米大口径舰用高射机枪枪身重42千克,枪长1.4米,初速:805米/秒,理论射速475发/分,实际射速120发/分(单管),最大射程6500米,最大射高4500米,有效射高3980米,有单装、双联装(这是最主要的形式)和四联装三种形式,单装枪架质量213千克,双联装枪架质量314千克,四联装枪架质量1163千克。法国海军没有装备过单装枪架,这可以说是日本海军的特色。

除了射速慢外,该枪的缺点还有质量大、体积大、结构复杂,加上战后西方的舰用机枪被美制勃朗宁M2式12.7毫米舰用重机枪所统治,所以在二战后也就没人再用了。不过,公正的说,13.2毫米大口径机枪弹本身还是不错的,精度高、威力大,比主流的12.7毫米机枪弹初速低,但是弹丸质量更大。缺点也有,弹种少,尤其是缺乏能破坏飞机结构的爆炸弹。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