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一直都没科举制度吗,那么元朝是如何选官的呢?

14回答·1239阅读
图文绘历史

2019年03月13日

先说一下元朝官吏的管理制度,可大致分为三等,即官、首领官、吏。官是部门或地方长官,首领官是协助官员管理吏的层级,吏就是办事人员,官和首领官有品级,吏无品级。以御史台为例,御史大夫、中丞是官,经历、都事属于首领官,下面的译史、通事、文书属于吏。元朝的官吏非常复杂臃肿,路府州县管理混乱,直到泰定帝时期,比较重视汉文化,祭祀孔子、开设经筵进讲、拒接废黜科举、还有任用汉官进行改制,官场稍有效果时泰定帝挂了,又重蹈覆辙。

耶律楚材,蒙古帝国重臣,担任宰相14年。

而元朝的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种,世袭、推举、科举。蒙古贵族、王公大臣都是世袭罔替的,路府州县都分封给蒙古诸王、功臣,这些人自己任命官员,向自己封地派驻官员,与地方官共同管理,形成体制混乱,耶律楚材等朝官曾坚决反对,但被窝阔台拒绝,并且蒙古大汗一登位就会大封一次,导致全国达鲁花赤满天飞,,当时汉地110万户,就有70%被分封。

元朝怯薛军,普通士兵相当于千户,为元朝入仕一大途径。

推举,这个制度来源已久,蒙古大汗都是各个王推选出来的,所以推举制在蒙古王公贵族内深入人心,元朝官员选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地的推荐,当然推荐的肯定是自己人,有才无才次要的,比如元朝的禁卫军,也称为怯薛军,最早由成吉思汗组建的部队,只要是这个部队出来的,不仅享受一系列的特权,推荐到地方起步就是首领官;然后是设立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由各地推荐王公贵族子弟入学,毕业后充任各级官吏。

元仁宗时开科举,汉人应试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用书。

科举,这里主要把元朝科举讲一下,前面讲过蒙古宰相耶律楚材曾建议减少世袭,起用科举,虽办过几次,但选拔的举子仅仅是户口等级提升、免除部分徭役,根本没机会入仕做官,一直到元仁宗时才恢复科举,分成蒙古、色目、汉人三个考场,题目、要求不相同,考试后各取100人,共300举人,再从300里取100人为进士。

刘伯温,元末科举进士,初授8品县丞,止于6品副提举。

从以上可以看出,元朝虽然曾恢复科举,但规模非常有限,每3年一次科举仅录取百人,整个元朝陆续的科举共录用1300人左右,在元朝官员队伍中,靠科举入仕的非常少,很多为官一辈子也只混个七品,担任一些教授、文学侍从等低级官吏,咱们熟悉的施耐庵就是元朝进士,派到钱塘当个小官,还被排挤,最后辞官隐居写水浒,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也是元朝进士,封8品县丞,受排挤辞官回乡。

微野谈写作

2019年09月30日·国家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忽必烈采用汉法建立了新的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但同时,蒙古国原有的怯薛、札鲁花赤、达鲁花赤等机构和官职也在不程度上保留下来了。因此,元朝的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具有两重性,既沿袭中原的传统,又包含蒙古的因素。这种两重性在官员的任用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在元代做官呢?做官的途径本上有三条:第一是“根脚”,第二是吏进,第三是儒士。

首先,“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惟论根脚”

所谓“根脚”,就社会出身。中枢省府台部的高级官员和地方上路府州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命勋臣、名门以及儒吏出身品资相当的人担任。其中,怯薛出身是“大根脚”。

从成吉思汗时起,怯薛是蒙古国家机构的核心,它既是可汗的护卫又是大中军,既照料可汗的家务又处理国家政事。忽必烈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后,怯薛主要保存了护卫官城的职能,其他职能有所削弱,有的甚至失去了。但是,怯薛仍由皇帝直接掌握,享有许多特权。

1268年忽必烈又规定各族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遣子一名充当秃鲁花(质子),秃鲁花军构成了怯薛的一部分。这样,怯薛就扩大成了由蒙古贵族、白身人以及各族高官子弟组成的队伍。据估计,怯薛出身的官员约占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虽然比例不大,但他们往往担任要职。例如成吉思汗时代的四怯薛长,除赤老温无后外,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三大家族的子孙共八十四人,其中袭世爵的二十六人,任三品以上官职的三十九人。

可以这样说,怯薛是元朝高级官员的摇篮。怯薛成员在担任省院台部的官职以后,仍回怯薛值班。他们“昼出治事,夜入宿卫”。他们作为皇帝近侍,自然容易掌握更大的权力。

做官的第二条途径是吏进

元代和前代一样在各级官府设吏,即办事人员。吏的名目很多,如吏部设蒙古必阇赤(文书)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译史)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二人,蒙古书写二人,铨写五人,典史一十九人。又如上县设薄一人,尉一人,典史二人。

元代的特殊情况是由于汉族官员不全通蒙古语文,蒙古色目官员又往往不通汉语汉文,所以在多数官府增设了译史和通事。最低级的县以下巡尉司的吏从本地“耆老上户”中推举。各级吏的任用和迁升由省院合部、宣慰司、廉访司和路府州县的官员推举。

“吏道杂而多端”,有的出身于学校,有的征用于隐居,有的因技艺可使,有的赖捕盗叙功。想当官的人,往往设法先补用为吏,然后不断迁升,由吏而官,从下品到上品。自然,从刀笔小吏跻身于高官显爵之列的毕竟有限,但是由吏而进为一般官员的却占了官员总数的很大比例。

吏和由吏而进的官,为了保住已有的地位和继续晋升,往往讨好上级,彼此之间狼狈为奸,而对老百姓则百般诛求,贪婪狠毒。贪污贿赂成了元代的一大社会弊病。大德七年(1303年)一年间,七道地方所罢的贪官污吏竟达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

第三条途径是儒士

元代儒士做官,一是贡授,一是科举。

贡授是:国子学的生员学业好的,经过考试,举贡授官。蒙古授六品,色目授正七品,汉人授从七品。这样授官的人数很少,一年只有二人,后增到四人,六人,最多八人。

科举是唐宋以来的选士制度,但是自蒙古国时期窝阔台举行过一次考试选士后,元廷长期未予推行。直到延祐元年(1314年),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才开始实行,次年举行第一次会试。从这时起,科举维持到元末,中间停了十年,一共举行了十六次。每次选各地合格的举人三百名赴京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七十五名。设的是德行明经科,额定会试取一百人,四个民族等级各二十五人。蒙古、色目发右榜,汉人、南人发左榜。一甲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正七品,第三甲,正八品。落榜的举人,年岁大的,授以教官职务。

所以,即使在推行科举制以后,汉人、南人由科举途径入仕的,毎三年也不超过五十人(每榜常不满额)。这个数字只占了官员总数的很小的比例。元代有人说,由儒入仕的,十分之一半(百分之五);由吏入仕的,十九有半(百分之九十五)。两者相比,儒只是吏的一个零数而已。

此外,还有承荫制度

蒙古显贵是世袭的。其余各族官员,正一品官之子荫正五品,从一品官之子荫从五品,下至从三品官之子荫从七品其中,色目人优进一级。在地方上,蒙古、色目任达鲁花赤,父死,子降一格承荫,例如州达鲁花赤之子可袭为县达鲁花赤。武官也是世袭的,阵亡按原等,病故降二等在没有子弟承袭的情况下,以功选员授职。

从上述入仕的途径可以看出元代官僚的构成

第一,元代官员的出身基本上是蒙古贵族、色目上层以及汉人、南人的地主富豪。

第二,元代的高级官员大多出身于蒙古以及色目,低级官员大多出身于汉人以及南人。

第三,汉人、南人的官员大多由吏而进,由儒入仕的很少。

这第一点和第二点表现了元朝国家机构的封建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性质。而第三点则表现了“吏道”在元代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吏道”的盛行使元代的社会风气与宋代大不相同,求闻达的平民不以科举为进身之阶,而是转习刀笔以充胥吏,甚至执当仆役而事官僚,也有一部分去做了工匠和商贾。

“学者不必用,用者不必学。”这种“惟论根脚”、不讲才学的用人制度导致了官场的无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对此,在元代仍然拘泥于科举一途的儒士常常牢骚满腹。下面摘引元人朱思本的一首《观猎诗》,可见其一斑(诗中“爱马”是蒙古语词,意为投下部):

良家子弟尽骄悍,弯弓大叫随跳梁,

停鞭借问谁氏子,虎符世世绾银章。

或在鹰房久通籍,或属爱马从藩王,

生来一字都不识,割鲜豪饮须眉张。

夜归酣笑诧妻妾,鞍马累垂悬两狼,

古今治乱殊未省,岂有谋策输忠良。

一朝亲故相拔荐,起家执戟齐鸳行,

剖符作郡拥旄节,炙手可热势莫当。

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

胸中经国皆远谋,献纳何由达明主

猎徒一出专城居,慎勿平原轻猎徒!

pku小动物

2017年12月20日

已有答案太愁人了,人家问不通过科举怎么做官,你们要么纠结于元代其实有科举。要么就提供一些错误答案。

小太史说:“元朝在科举恢复之前一般是找蒙古人和色目人来治理国家,或者是任用前朝遗臣,或者如同举行类似于“戊戌选试”的临时选官制度,或者是如同察举制一般地方推荐。”

任用前朝遗臣和推荐没说错。找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部分根本没解释怎么找啊,是说只要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就可以当官哇?!

粤港澳三体说:“元朝初期,要做官必须从任史做起。史是一般办事职员,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是否能做官。”

我身为一个元史专业毕业的博士,不知道“史”是什么。如果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吏”。

其实吧,历朝历代不通过科举做官的方法都很多。毕竟科举制度从隋朝才开始,隋朝之前的人怎么做官呢?即使是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度之后,也还有很多人是不通过科举制度做官的。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第一、 常规的不通过科举而做官的方式有哪些。

第二、 元朝没有实行科举的时候,有没有类似于科举的制度,或者说科举这一做官的途径在元代前期被什么途径所替代。

常规的不通过科举的做官方式啊,我就以元朝为例(其实历朝历代也都差不太多)

第一是贵族子弟,包括皇帝的亲戚、高官子弟等。这种一般会在青年时期担任一段时间宫廷职务。当个侍卫啊,做个随从啊,管个马匹衣服膳食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历练一下,给个差事,积累点资历。然后根据出身高地和历练期间皇帝对其的观感,直接授予个不太低的官职。元代一般在七品到五品之间,因为元代皇帝的亲戚不爱做官。金代的话,皇帝的近亲可能直接当三品甚至更高的官。

第二是军功,皇朝前期总是要打仗的嘛。中期也都还会经常打仗。打仗立功当然得行赏啦,根据立功的大小,给个高低不同的官。

第三是荫叙,老爸当了官,是可以让儿子荫官的,荫叙的官通常不是很高,一品子弟才能荫七品官。中低官员子弟荫的官经常就流外没品级了。荫叙出身差别很大,高官子弟可能仕途还不错,中低级官员的弟子前途通常不那么光明。

第四是吏员,政府机构总得有没品级的办事员哇。低级办事员当够一定时间可以当高级办事员,高级办事员当够一定时间就可以授官。这是普通人最常见的当官方式了。跟我们今天的公务员其实差不多。

第五是纳捐,也就是花钱买官。这种也很常见,平时主要是当钱谷官,就是管仓库啊,管税收之类的。在朝代末期就什么都有可能了。

大体而言,科举制外的进身之途就是这些。

小太史已经说了,元仁宗时期元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此前,类似于科举的制度就是“岁贡儒吏”,起初官比较少的时候,是各路总管府每年推荐一名吏员,要求儒吏兼通,也就是既有文化,又会办事。后来官比较多的时候,要求根据地方行政区划的级别,或者三年贡两名,或者两年贡一名。总之就是推荐制度啦。其实在实行科举制后,岁贡吏员的制度还在继续。所以元代科举录取的人很少,因为并不缺人(摊手)

枕流儿

2019年03月13日

元朝其实是有科举制度的,窝阔台入主中原时举行过一次,共录取了四千名汉族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就一直借口不举行科举,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仁宗时期,才把科举提上了章程。

元朝对金朝的科举制度借鉴之处较多,而且里面透露着浓浓的民族歧视味道。

元朝科举制

元朝将当时统治下的民众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少数民族);第三等为汉人(原先在北方从辽、金接手过来的汉族人士);第四等为南人(原宋朝区域: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少数民族)

并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只需考两场,第一场是经问五条(从四书中出题,用朱熹章句集注),第二场考策(以时务出题,五百字以上即可)。而汉人(不论南北)要考三场,第一场是明经经疑二问(同样是四书出题,朱熹章句集注),第二场是古赋、诏诰、章表一道,第三场考策一道(从经史时务出题,但需要一千字以上)

我们先不论考试内容有多难写,单从考试场数、考试要求就可以看出:元朝对汉人入仕的制约程度。而且规定:若蒙古人、色目人去参加汉人的三场考试内容并通过者,所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等。

以第一名赐进士及第来说,汉人所能授予的官职是从六品,但如果蒙古人或者色目人考中的话,则授予正六品的官制,第二名、第三名以此类推。

不过即使给自己人开了一路绿灯,可元朝一共举行了十六次科考,录取人数超过百人的只有两次,终元朝九十七年,所录取的进士也只有1133人,完全不能和唐宋相比,甚至连辽金也比不上。(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是第一次把程朱理学推上科举考试的,并成为明清两朝的主要考试内容)。

而除了科举选士之外,元朝也同样有学校贡举配合,这和汉朝的举孝廉差不多,都是地方直接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做法。但贡举制并不是定制,也没有经常性的进行,只是作为科举制的附属,偶尔用之而已。
上图为元朝元统元年,考中进士的刘伯温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轻尘墨迹00708

2017年10月27日

元朝初期,要做官必须从任史做起。史是一般办事职员,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是否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