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钩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红帮。”相信很多人对这段话都不陌生吧,这是《沙家浜》中胡传魁的一段唱词。也是因为他的唱词,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戴笠和杜月笙组建的“忠义救国军”,它当时的全称是“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却未必都是真实的反映。在《沙家浜》中,“忠义救国军”是一些由流氓地痞组成的乌合之众。但是实际上吧,这支军队虽然是由很多青帮人士组建的,也出现过少数扰民的现象,但是他们在抗日战场上,也是敢拼敢打的。例如在淞沪会战中,他们为了掩护军队安全撤离上海,上万的军队打到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其中第四支队的2000人更是全军覆没,而在之后的几年中,他们抗日的战略方针是始终都没有动摇的。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支“忠义救国军”吧。
一,凇沪会战时,成立苏浙别动队。
说到戴笠和杜月笙成立苏浙别动队之前,我们得先说下两个人的关系 杜月笙和戴笠的关系是很好的,两个人是拜把子兄弟。
戴笠在最落魄的时候到了上海滩,那时候杜月笙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上海三大亨了,不过他素来很慷慨,爱助人,杜月笙觉得戴笠头脑灵活,不是一般的小混混,就给了一笔钱,又让黄金荣给曾经的门生蒋介石写了介绍信。
戴笠拿着介绍信去了广州,进了黄埔军校,一步步还真的混出了头,成立了军统,成了蒋介石边上的红人,他也知恩图报,和杜月笙的关系一直很好。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下令戴笠和杜月笙组建“苏浙行动委员会”配合正规军抗日,杜月笙在民族大义上是毫不含糊的,马上就积极响应去活动了。
很快,两个人就组建了上万人的苏浙别动队,里面的人员鱼龙混杂,有工人、学生、教员等等我们常说的清白人士,但是也有很多青帮人员,不过他们在战场上都是敢打敢拼的。
他们的第一次任务就是在淞沪战场上掩护中国军人撤退和转移,上万人的军队打到最后,只剩下不到3000人了。
其中第四支队在苏州河沿岸为了掩护主力军撤退,整整2000人全军覆没,全部都壮烈殉国;第五支队2000多人都是清一色学生,他们血战三天三夜不撤退,直到掩护的主力军都撤退了,剩下的500人左右才在杜月笙的接应下,进到法租界放下武器。
二,忠义救国军积极抗日。
淞沪会战结束后,戴笠和杜月笙很快又补充兵力,重组了别动队。1938年5月,“苏浙别动队”更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就我们常说的“忠义救国军”。珍珠港事件后,戴笠和梅乐斯成立了中美合作所,别动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又被称为中美合作所别动队。
不过不管怎么更名,他们的任务还是抗日,这一战略方针从成立到整编,都没有动摇过。
他们参加过很多战役,例如在1938年6月,阮清源带着忠义救国军在江阴祝塘的艾家桥附近袭击了100多名日伪军,除了28个日伪军仓皇出逃外,其余的人全部被歼灭;例如在1938年秋,姚杏林带着500多名忠义救国军在金山县韩家坞与前来的日军激战一昼夜,迫使日军最后撤退。
和正规的主力部队相比,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他们的小打小战,也的确牵制了日军,他们还积极开展锄奸活动,配合军统刺杀日伪和大汉奸,这些功劳还是应该被认可。
三,戴笠去世后,忠义救国军被整编。
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他掌管的“忠义救国军”被整编成了交警总队,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可以参考下左翼作家阿英(钱杏邨)的话:“他们无论是农工大众,知识青年,以至于土匪流氓,都集合在忠义救国,抗日复兴的大纛之下。”
杜月笙作为一个青帮头目,在抗日上是很积极的,苏浙别动队成立的时候,有五个支队,其中有三个支队都是他的青帮人员,这些人大多数都牺牲在了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