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创始人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历史是怎样的?

46回答·85万阅读
夏目历史君

2019年04月20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一家中药世家如何从一家普通药堂步步成长为民族老字号的传奇故事。

其中,药堂百草厅的现实原型就是北京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而白家便是“同仁堂”的创始人乐良才所在的乐氏家族。

乐家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祖籍也很难再考,乐良才这一支为宁波乐氏,祖籍慈溪,即现在的慈城镇,到乐良才这一辈,宁波乐氏已经经历了二十六世。

明初,乐良才原本是宁波府的一个普通江湖郎中,靠着一手祖传的行医秘方和技术为生。之后永乐帝迁都北京,乐良才也从宁波迁到了北京城。乐良才定居北京后开始娶妻生子,乐家也开始了以家族企业经营为模式的行医生涯。

北京乐氏传承到四世乐显扬,才开始逐渐走向辉煌。乐显扬很有医药天赋,加上自幼便传承家学,成年后又苦读医术,最终得以进入清廷太医院供职。乐显扬成为官医,标志着北京乐氏正式结束江湖行医的历史。乐显扬自幼便有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有了官方身份后,乐显扬就萌发了开药铺以济百姓的想法。


康熙八年(即1669年),北京乐氏四世乐显扬在北京城正式创办“同仁堂药室”。据传,“同仁”之意来源于《易经》中的“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一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去世,乐氏五世乐凤鸣子承父业。

不同于其他几个兄弟,乐凤鸣和父亲乐显扬一样,自幼便对中医学情有独钟,所以乐氏五世中只有乐凤鸣真正得到了乐显扬的真传。

乐凤鸣接掌同仁堂药室后,不想辜负自己的医学天赋和先辈的期盼,一心只想将同仁堂药室发扬光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决定将同仁堂药室搬迁至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并将其正式改名为“同仁堂药铺”。

乐凤鸣执掌同仁堂的数十年间,不仅开创了同仁堂“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经营制作模式,还编撰了后来风靡全国并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仁堂药目》。

被乐凤鸣发扬光大后的同仁堂,随后也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看。雍正帝看中了同仁堂在药材原料上的精挑细选以及加工上的制作精良,最终在雍正元年正式聘用同仁堂为朝廷御药房供药单位。

此后的清朝皇帝也一直承认同仁堂的皇家身份,同仁堂的辉煌得以延续至清廷灭亡。

同仁堂从一家普通药铺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一家影响全国的连锁药铺,凭借的就是乐氏家族宁缺毋滥、诚信经营的医者仁心和商业精神,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数百年之间的风雨兴衰。

马踏连营2F1N

2018年08月06日

首先说一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现存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创建于。起名为同仁堂。乐显扬是这样解释的:

同仁两字,原取自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人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奇异标志,后因考虑到铜人全裸而不雅观,转而联想到“铜人”的谐音“同仁”二字。

乐显扬(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曾任清皇宫太医院的官员。明朝永乐年间,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



▲乐显扬

乐显扬是乐家第四代传人,早期也是铃医,清初他在皇宫太医院出任出纳文书的吏目,在工作之余,他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辞去太医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厂这个位置创建了同仁堂的雏形。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其它三人没有行医,唯有第三子乐凤鸣潜心研究医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乐凤鸣把父亲遗留下的丹方分别汇集成《乐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使同仁堂声誉大振,迅速波及全国,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就是清宫御药房用药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选购。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同仁堂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民国的战乱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但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是乐松生,1955年乐松生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药提炼厂。199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2005年,同仁堂以一亿零六百万人民币投标并购拥有147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剧《大宅门》是郭宝昌依同仁堂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三分虚,七分实。

电视剧《大宅门》不是同仁堂的传记片儿,而是艺术的再创作。描写了北京百草厅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厅原型就是同仁堂),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写起,一直演绎到1937年抗日而结束。其主线和同仁堂的兴建和发展相吻合。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曾说: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剧中李天意就是以他为原型。

郭宝昌说:我曾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这里面的故事,郭宝昌是白家的养子。




郭宝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家庭中,先被母亲以80块大洋卖给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了吴。后其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手以200大洋卖进同仁堂。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

郭宝昌的养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后乐家四爷乐镜宇招她为太太。

【乐镜宇(1872~1954)字铎,北京市人。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家。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当时郭榕出嫁时26岁,而乐镜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乐家族规,过继子嗣必须在本族中挑选,不容外姓。郭榕不在乐家挑选,主要是不愿意财产旁落他人。所以买郭宝昌先以为娘家买子为由,寄养在她母亲膝下,暂称她姑妈,等她母亲去世后,才把郭宝昌接到乐家,随后便母子相称。换言之,郭宝昌是《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养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乐镜宇)

郭宝昌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1964年,因写《大宅门》被判刑3年。罪名是为资本家立传。

“文革”开始后,依然写,改判无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张家口继续接受监督改造,并重新开始写《大宅门》。

1979年7月,郭宝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参加了工作。随后从事电影创作。

2001年,郭宝昌编导的家族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了当年收视率的冠军。



▲白景琦的扮演者陈宝国参观济南宏济堂

所以说,《大宅门》里的百草厅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剧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板。剧中的故事就是根据同仁堂故事改变而成。有兴趣的亲们不妨搜搜看,一饱眼福。

撰文/秉烛读春秋

有书共读

2019年01月07日·《有书》官方账号

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现存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

被授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文化”称号。

一、同仁堂何人所创立?

乐家祖祖辈辈都是铃医,就是拿着铃铛,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人,到明永乐年间才搬到京城。

传到第四代乐显扬,他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亲眼目睹了官场恶习,他认为“济世养生唯医药”,索性辞官回家,淡泊名利。

1669年,乐显扬创建了同仁堂药室,后由他的儿子乐凤鸣将药铺迁到前门大栅栏路南。所谓“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同”;所谓“仁”,仁爱的仁,正是“仁者,爱人也。”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只有第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

乐凤鸣潜心研究医药,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分别汇集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

质量过硬,服务态度好,使同仁堂声誉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还是清钦定宫御药房用药。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二、《大宅门》与同仁堂的关系

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沉浮兴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曾说: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剧中李天意就是以他为原型。

所以,《大宅门》里的百草厅是以同仁堂为原型,剧中的白景琦是以同仁堂的老板乐镜宇为原型,他是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孙,剧中的故事就是根据同仁堂的故事改编而成。

电视剧《大宅门》并不是同仁堂的传记,而是艺术的再创作,其主线和同仁堂的兴建和发展相吻合,真实反映了同仁堂乐家这个家族从1880-1937年随着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

三、郭宝昌与同仁堂、《大宅门》的爱恨纠缠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是乐家的养子,养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后被乐镜宇收入为房。

乐达聪,号镜宇,是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孙,是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真实的乐镜宇与电影中的白景琦一样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乐镜宇同辈兄弟多达17人,他是最不被父兄看好的人,认为将来他吃不了草字头(药业)这碗饭。

乐镜宇受此刺激,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潜心学医,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后创办了济南宏济堂,独创“九昼夜练抽阿胶法”,生产出独具特色的12种阿胶,东阿阿胶是他的名品。

郭榕出嫁时才26岁,而乐镜宇年已七十,二人没有生育。

郭宝昌原是建筑工人的儿子,原名李宝常。

郭榕为了防老,以娘家买子为由,买了郭宝昌寄养在她母亲膝下,暂称郭榕为姑妈。

直到郭榕母亲去世,才把郭宝昌接到乐家,以母子相称。

因为乐镜宇本身有好几个亲生子女,郭宝昌随了郭榕的姓,乐镜宇帮他把宝常改为宝昌,就这样郭宝昌成了乐镜宇的养子。

大家族的族规是很严格的,郭宝昌从小很聪明但也很叛逆,经常违反族规,让养母跟着担惊受怕。

幸运的是,乐镜宇对养子郭宝昌很好,对他的顽劣表现得很宽容,不打不骂,不急不躁,常常给他讲许多家族往事,讲自己小时候叛逆的故事,告诉郭宝昌读书做人的重要性。

养父的循循善诱让郭宝昌发生了改变,养父的言行影响了郭宝昌的一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他的养父也从不干涉,是很开明的老人,解放初就去世了。

后来,年青的郭宝昌与养母的关系并不好,时断时续,时好时坏,但一直未修复好。郭宝昌后来还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对养母打击很大。

动荡时期,人心浮躁,每个人如同一片树叶,被历史裹挟着前进。养母死的时候,郭宝昌并不在她身边。多年后,郭宝昌为自己当年的行径深深忏悔过。

郭宝昌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

开始写书也遭到母亲及家族人的反对,有自曝家丑的嫌疑。后来又遇到动荡时期,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郭宝昌又开始大张旗鼓写《大宅门》,不料婚变惹怒老婆,几十万字的草稿被付之一炬。

九十年代接触到电视剧后,他才又投入创作中。

真是一波三折,其间辛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2001年,《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了当年收视率的冠军,算是对他的慰藉。

《大宅门》虽说是以同仁堂为原型,但并不是同仁堂的纪实电视剧,电视剧里的是百草厅不是同仁堂。

电视剧里的是白家老号,不是乐氏家族,里面有真实的历史,也是虚构的部分,拿原型与电视剧对号入座是不可取的,有些人物虽有生活原型。

但也可能是几个人的综合,就拿电视剧人物白景琦来说,这并非单纯描写乐镜宇,有很多创意在里面,这是一部有着30%虚构的文艺作品。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电视剧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一部分人的生活缩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世道的艰辛,做人应具备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生需要奋斗的感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楚晓承

2019年06月06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成为今天享誉中外的民族药业品牌,作为老字号,同仁堂在近代也是步履维艰,从清朝末年外敌入侵、民国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

能够让老字号屹立不倒,从中可以看出同仁堂的创始人和历代传承人恪守德诚信的做药理念。而《大宅门》通过讲述百草厅的兴衰罔替,来表现中国中药世家从创业。守业到发扬光大的过程。两者有没有联系呢,历史上的真实有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从《大》剧的故事梗概确实和同仁堂有联系,但是电视剧毕竟不是真实再现。剧中的主角白景琦也综合了乐氏家族几代传承人形成一个艺术上的人物,为了突出主角的形象,还进行了艺术处理。比如白七爷的英雄主义作派,作为一个大商号的主事人是不打可能的,商人在当时是不受重视的,苛捐杂税本就让他们不堪重负,再出现惹是生非的事很容易被同行、对头借机打垮,因此这种情节只能出现在电视剧中,不可能反映是同仁堂创始人们的真实性格和作派。

其次,《大》剧的主创团队有人和乐家有渊源。据说该剧的主要创作人是乐家一个妾的养子,能把一个几百年的故事讲好,能把一个老字号的风雨飘摇说清楚,既能看出创作团队的创作实力,也能显示出对真实故事的了解。而能够做到了解这一点的人一定和乐家有关系。

很有可能通过知情人的讲述这个百年制药世家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并在他的内心留下烙印,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所学专业刚好是编剧方面。为了感谢养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感慨同仁堂百年发展历程的艰辛。于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促成了《大》剧的拍摄和开播。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视剧长期排在收视率排行榜前列。

第三,虽然该剧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通过影视形象再现同仁堂的近代发展历史,但却不被同仁堂的传承人所接受。主要是该剧在一些人物描写上与历史真实不符,让乐家后人很难接受。集中体现在剧中对杨九红和香秀的描写上,把杨九红写成妓女出身以及香秀一个丫头被扶为正室,这些被乐家认为是夸大其说。认为主创者为了突出其养母的形象,而故意贬损和其养母不好的乐老爷的其他妻室。

最后,作为取得大众喜欢的作品,主创团队应该不会为私仇而贬损真实人物。总得来看,《大》剧是以弘扬和赞颂为主的,而一部好剧要形成复杂多样的人物,就需要主观创造一些形象。

这个就和《红楼梦》很类似,曹雪芹把自己家族描写在红楼里面,但是又育许多不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历史和现实中是有原型的,但是又不完全一致,是有艺术再加工的。

一部好剧和一个老字号发展史共同告诉祖辈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大国的匠心。

亮月花郎

2021年02月24日

郭宝昌导演的《大宅门》其实历史上的现实原型就源自于北京同仁堂,只不过郭宝昌为了保护他的这部作品,再加上出于其他各种考虑,所以他没有真的按北京同仁堂的历史以及庭院当中发生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描述出来,于是便有了剧中的百草厅,以及同仁堂的四个房头改成了三个房头。

除此以外,《大宅门》之所以能够火遍大江南北,那就是因为人物的塑造和精彩演绎,而郭宝昌导演在执导这部作品的时候,也对人物的创作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如果真的是按郭宝昌从小在同仁堂庭院当中经历的点滴小事来塑造人物的话,那恐怕或多或少都会对这部作品的发行有所影响。

《大宅门》在中国影视剧作品史上,同样有着“前无古人”的影响,因为它是我国影视史上第一部高清晰的电视剧作品。于2000年开机的《大宅门》,首次以高清晰度映入国人眼帘,如果大家有所怀疑或感兴趣的话,那么可以搜索一下2000年之前的一些影视剧作品,尝试着对比一下前后作品的清晰度。

(一)北京同仁堂的史来追溯,三百多年的栉风沐雨

北京同仁堂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名声不仅仅已经响彻大江南北,更是享誉中外,由此可见,北京同仁堂的名声究竟有多响亮。公元1669年,正是康熙年间,乐显扬创始了北京同仁堂,但当时同仁堂药室主要为皇家所用;不过同仁堂主要为皇家供奉御药,还是在公元1723年的雍正年间,雍正皇帝钦定同仁堂独办官药。

从雍正皇帝开始,同仁堂药室历经了清代的八任皇帝,先后共为清代皇室提供药品长达188年。现在大家到北京同仁堂门前,应该还能看到乐凤鸣先生留下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训条。三百多年的同仁堂名声能够延续至今,其实仅仅凭借着这条严谨苛刻的制药训条就能很好体现。

公元1907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北京同仁堂的生意依旧做得十分红火,来往病人络绎不绝,如此现象同样也可证实北京同仁堂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一年,乐显阳门下第十二代乐家子孙乐达聪在山东济南魏家庄创立了宏济堂。至此,我国有了享誉海内外的“三大名药店”,乐家的同仁堂和宏济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

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有两个,我们上边都有所提到:即同仁堂药室和同仁堂药房。至于北京市同仁堂能在三百多年以来经久不衰,这其实从根本上还要得益于同仁堂的医效和医德。大家可以想象:从清朝中后期步入中国当代,这当中中国曾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概有几十年的炮火连天,而同仁堂的这块金字招牌,却是三百年不倒。

能把医术医德培养成商誉,这恐怕又是北京同仁堂经久不衰和发扬光大的一大原因。从同仁堂药室到同仁堂药房,再到如今各大城市几乎轻易可见的北京同仁堂,我们主要还是要提到乐显扬老先生的三子乐凤鸣。因为只有乐凤鸣子承父业,并且在父亲开创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不光延续了良好的口碑和医德,更是在医术上有了很大突破。

(二)大宅门取材北京同仁堂,导演郭宝昌背景揭露

不知道看过《大宅门》的观众们,在观看完之后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这部剧里每一个细节的刻画,尤其是人物角色演绎的形象,好像真的是透出了那个背景的年代感。不管是取材环境也好,还是人物之间对话描写也好,尤其是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传奇故事,其实都极具历史色彩。之所以能够将历史上的同仁堂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大家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而这份传奇的幕后主使,其实正是这部剧的导演郭宝昌。郭宝昌先生之所以能够导演出如此细腻古朴且具有年代感的好作品,除了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灵感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在同仁堂生活过的经历。这部剧的导演和编剧都是郭宝昌,而郭宝昌确实取材于北京同仁堂,因为他本人在同仁堂有过二十六年的生活经历。

“三分虚,七分真”是《大宅门》的特色,和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正好唱了反调。导演兼编剧的郭宝昌,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确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郭宝昌和北京同仁堂的缘分很深。郭宝昌于194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户工人家庭,两岁时经历了家庭变故,父亲活活冻死街头,母亲将其以80块大洋的价格卖出。

郭宝昌对这份记忆还是比较淡薄的,原以为郭宝昌的人生就会到此戛然而止。但随后郭宝昌的三姨将其重新以80块大洋的价格赎了回来,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姨竟然又以200块大洋转手给了北京同仁堂。郭宝昌原名李保常,因其养母姓郭,所以所以改了姓名唤为郭宝昌。郭宝昌的养母当时只是同仁堂的一个丫鬟,后来才入主被养父乐镜宇纳为了一房小妾。

《大宅门》中男主角白景琦的现实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乐镜宇,女主角白文氏的现实原型并不是一个人,这就不得不提到郭宝昌艺术加工手段的精妙了。白文氏的角色创作融入了郭宝昌的曾祖母、祖母和养母三代女性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凭借着回忆,郭宝昌在白文氏的角色塑造上尽可能地注入了现实原型人物的情感,最终杂糅成了我们在剧中看到的白文氏。

而郭宝昌的现实原形在剧中角色体现的就是李天意,李天意是白景琦的养子,其实就如同郭宝昌是乐镜宇的养子一般。可是李天意的角色并没有由郭宝昌本人进行本色出演,至于这其中缘由,我本人倒是不大清楚。不过郭宝昌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西安名医沈树仁,祖上和白家是世交,后来白家破产逃亡到西安,找的就是郭宝昌饰演的沈树仁。

捋到这里,大概就已经将北京同仁堂和《大宅门》的关系搞清楚了。按照郭宝昌先生自己所说,大宅门其实并算不上是北京同仁堂的传记,毕竟当中只有七分真实,如果是典型传记的话,那无论如何是绝不能带有一点点掺假成分的。准确描述,《大宅门》就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背景和人物故事线和和现实原型相吻合。

(三)《大宅门》:影视剧推陈出新的产物,影响颇为深远

郭宝昌导演和编剧的这部《大宅门》,论其影响力的话,是绝对不能和北京同仁堂的影响力相提并论的,但就其播出效果和观众口碑来看,在影视界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鲜明标杆。剧中的故事主线从光绪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1937年的现代,以大宅门的历史变迁为故事发展的主干。

之所以讲《大宅门》是影视剧推陈出新的产物,那就是因为这部剧一改之前对历史有所避讳的特征,透过大宅门的变迁、人物的命运变化,我们均可以向深处窥探到大宅门背后的历史。似乎这道大宅门被推开之后,就是中国在那段时期所经历的各种历史史实,而这些在历史上都曾真正发生过的故事,也在时不时地对大宅门之外的人家产生着影响。

由此来看,郭宝昌的这一道“大宅门”,其实是分隔了同一时代背景下“家和国的概念”。推开大宅门,看见的是门后掩藏着的历史事实;关上大宅门,能够窥探到的便是,百草厅的人间烟火和酸甜苦辣。如此意味深长的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看了或许更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毕竟讲述的都是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