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称王,分封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国君是公爵就称某公,国君是侯爵的就叫某侯。这是一个封国+爵位的结构。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里的郑伯,郑是封国名,伯是爵位。但齐鲁晋等国都是侯爵,为什么称XX公呢?根据专家研究,认为这是当时的一种约定俗成。通常情况下,各诸侯国的臣下尊称自己的国君为某公,其官方史书记载自己的国君也尊称为某公,对于其它国家的国君则通常用其真实爵位称呼。但如果是逝去的国君的谥号,则一律尊称为XX公(士大夫阶层一律谥称XX子)。这是一个封国名+谥号+尊称的结构。比如齐桓公,封国是齐,谥号是桓,尊称为公,封爵为侯爵。不过宋襄公就不同,宋国那可是实打实的公爵。类似的公爵国家有七个,宋国蓟国等六国是尧舜禹汤和炎黄的后裔。虢国开国君主则是是武王的叔父虢仲。除了这七个国家,剩下的称XX公,都是谥号尊称而已。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国君被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
首先,这个“公”是诸侯国内臣子对自己的主公的褒称或者说是尊称,属于人臣之礼,仅限于诸侯国内部使用,不与其爵位相等。
《大雅·古公直父》笺曰:“诸侯之臣称君曰公。”
《白虎通》曰:“臣子于其国中皆褒其君为公”
《日知录》“夫子作《春秋》而笔之于书,则或公或否。生不公,葬则公之;列国不公,鲁则公之,于是天子之事与人臣之礼并见于书,而天下之大法昭矣。”
其次,在诸侯内部使用褒称“公”时,根据情况涉及到周王或者其他诸侯时,还是在使用爵位等级,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
《诗》曰“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公者,鲁人之称;侯者,周室之爵。
随着平王东迁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原本属于一些诸侯国内部的僭越之举,随着周王室衰开始普遍化和公开化(诸侯间相互使用),诸侯皆成了“公”。
杜氏《通典》曰:“周制,非二王之后,列国诸侯其爵无至公者。春秋有虞公、州公,或因殷之旧爵,或尝为天子之官,子孙因其号耳,非周之典制也。东迁而后,列国诸侯皆僭称公。”
周朝的分封制等级森严,诸侯一共有从高到低五种爵位。
齐国和晋国的爵位都是侯爵。
齐桓公是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公是姬姓,名重耳。
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生前,他们分别被叫做齐侯小白和晋侯重耳。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周朝的公爵国很少,只有四个:宋国、虢国、虞国、周国。夏朝的后代杞国最初和宋国一样被列为上公,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落,杞国被降为伯爵。除此之外,周朝的官制中分为公、卿两级,太师和太史就是公级的官职。
齐国、鲁国、晋国、蔡国等国都是侯爵。
秦襄公勤王有功,也仅仅被封为伯爵。
楚国的鬻熊和熊绎勤恳辅佐周王室,只被周康王封为子爵,索性另起炉灶,直接称王。
而男爵的数量很少,现今发现的有许国、骊戎。
春秋时代的君主,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的高低之分,但在死后,可以享受到“公”的尊称。
春秋时期那个时候,虽然周王东迁,但是周王室对于整个天下的影响力并没有降低到冰点,所以这个时候呢大家还是打着一副遵从周王室的命令,但实际上自己该干嘛就干嘛的一副牌。
这个其中有一些诸侯呢,小打小闹大家的也没当一回事,比如说郑庄公他就帅的军队直接把人家周王室给暴打了一顿,回头还诬告说周王室自己在那闹腾,当然那个时候的周王室已经没有多少实力和立场,因此正装工作的诬告也就让他诬告把,这也就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第一个小霸。
由于这些国家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里面称霸称雄,所以大家就称呼他们为小霸,他们所得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你比方说在某些版本里面,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列为春秋五霸,大家看看吴王,越王,不就是以王的尊号吗?而至于说当时的楚国则是直接称王,这是无可非议的。
如果说有这些人率先开始了自己的天下称霸之路,成为春秋的一方霸主,那么这个事情也就没有这个周王室所制定的这种爵位制度的什么事儿?
所谓的齐桓公晋文公,这个后面的公,就是周王室制定的一种爵位分级,周王室当然地位最高的是周王自称为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在这底下肯定有会分不同的等级,而这不同的等级分析来分别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个工就是最高的等级,大的诸侯之间互相之间的尊称就是称公称君。
齐桓公,晋文公这一类的人,就是顺应了周王室所提倡的这种诸侯分层的标准将自己原本称王的这种心思给压了下去,然后称自己为攻。
当然干这些事情总要有一个模板,我们就会发现整个春秋时期所有的霸主他们学习的模板几乎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提出的一项建议一直都被春秋时期的霸主所奉行,那就是尊王,虽然周天子现在落魄了,人家整天在其他诸侯的土地上面要吃要喝,但它毕竟是我们以前的主子,所以我们无论发展到怎样一种庞大的地步,都必须得遵从周王室的安排,尊奉周王的命令。
这就导致接下来的诸侯,除了南方的那一些以外,其他的人都号称自己为公。
用三国时期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天下姓刘不姓曹,你再怎么闹腾,你比得过人家周王室那种影响力吗?如果说你真的想要称王称霸,你就必须得和周王室一起评级,即便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和齐国先后称王,可最终遭到结果的。
秦国拥有函谷关躲过一劫,但是同样免不了被五个国家轮番暴揍,而当时的齐国则直接被人给打的,只剩下两座城市。
所以说有的时候做事情得看一下时势,顺势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政治家应该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