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怎样的存在?两个人有什么玄机?

11回答·3990阅读
澡雪堂读书会

2020年01月07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仅奉献一些个人的浅见,“癞头”、“跛足”,头在上象征天,足在下象征地,合起来就是天残地缺,这与中国的大环境是契合的,《易经》先天八卦中,“艮”卦为山,在西北方,“兑”卦为泽,在东南方,山高泽低,在地理上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大势,所以自古以来,《淮南子》等经典中,就有“天塌西北,地陷东南”之说。

天残地缺是《红楼梦》的先天谶言

仔细研究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书中从头到尾,都是企图在用华丽的词藻掩盖各种缺憾与不幸,所以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开场诗给作品定下了基调。

文章缘起于一块石头,所以《红楼梦》最早的时候又叫《石头记》,而这块石头乃是女娲补天后所剩下的多余的一块,请注意“多余”二字,这从胎里就透出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道,既然是无事而自扰,那么各种悲剧也就事前注定好了。

所以《红楼梦》原著虽然没有写完,但我们只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又是“金簪雪里埋”,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还有什么“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等等等等,一看就知道结局是个个既悲且憾,这就正好对应了天残地缺的谶语。

天残地缺是《红楼梦》的警世恒言

其实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所象征的天残地缺,其意义是远超《红楼梦》的表面文字的,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警幻仙子太虚幻境,这一提法大有机关,这是在告诉我们,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皆如梦幻,是假非真,而我们毕生的苦恼,也在于认假为真

所以书中记载,当空空道人读了《石头记》后,依文寻义,由事见理,终于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顿时间明白了这尘世间的缘起缘落,这也算是对太虚幻境中发生的一切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关于空空道人所悟的道理,早在释迦牟尼阿难所讲的《楞严经》中,就已经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解析,经中说“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我想无论《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他对《楞严经》中的这一段内容都是无比熟悉的,阿难迷失了心性,所以佛祖为他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而世人迷失了心性,东鲁孔梅溪则题《风月宝鉴》之名来唤醒世人

总结

总之,《红楼梦》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他用笔的良苦用心,写人人都见过的人,说人人都明白的事,最后道出的,则是人人都未必明白的理,试想头癞足跛,天残地缺,天地都不完美,这世上哪有完美之事,完美之人?而这世间之人,却偏偏事事都要追求完美,这不是心性的缺失又是什么呢?

一片红与红楼梦

2020年01月08日


《红楼梦》中有两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他们每人都有两个名字。

在天上,他两人分别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在人间,他两便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

这两位来自天上的神仙,是太虛幻境的使者,经常来往于天上和人间。

一天,他两又来到了人间,走到一个叫青埂峰下的地方,把女娲氏炼石补天多余下的一块顽石,镌刻上了很多的字,然后将其携到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贾府大观园中。

这两人所携的石头,便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着的那块宝玉”。

他两在《红楼梦》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着多次的出现,除了管理他们携来的那块石头外,还天南地北的到处行走,超度众生。

甄士隐就是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顿时心中的烦恼一下子全部消除,对红尘中的事宜大彻大悟,并且非常到位的注解了《好了歌》的含意。高高兴兴地跟着跛足道人,出家去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着力塑造的这两个神仙形象,是有一定用意的。

为了避嫌疑,他给小说披上了一层虚无神秘的外衣。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作者的“色空”观念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苏小妮

2019年12月27日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分工:僧度女道度男僧道各自管一摊


舍我罢!舍我罢!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一旦他们出现,似乎总是想把尘世间的凡夫俗子度脱到另外一个世界,从此可以无病无忧,无灾无患,远离一切俗世的烦恼。

但是,我们在细读文字的时候,又常常会发现,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有时候会一起出现,时而又只会出现他们中的一个。他们同时出现或者单独出现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区别?中间又会有什么样的玄机?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每一次出场的细节。

《红楼梦》中第一回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出现最为集中的时段。

他们先是仙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一僧一道,这一僧一道也曾出现在甄士隐的酣梦中。此时的甄士隐,听得他二人谈因果,很想洗耳恭听,以免人世间的沉沦之苦,可是一僧一道告诉他,天机不可泄露。

待甄士隐梦醒,回到现实中,来的一僧一道,僧是癞头跣足,道则跛足蓬头,与仙界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一僧一道完全判若两人。或许,作者想表现的人世间的苦,连僧道都逃不过,硬是把他们磨成了这般模样。从另一个角度说,作者可能还想表达人不可貌相,众生平等,连僧道也不例外。

一僧一道见了甄士隐,说了两件事。一是对着甄士隐说把女儿甄英莲“舍我罢,舍我罢!”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我罢。另一件事是跟甄士隐说:“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对着甄士隐说把英莲“舍我罢”是那僧说的,而说“我在北邙山等你”出自道人之口。

等到英莲丢失,葫芦庙炸供,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念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隐竟真的跟他去了。这时候,僧人并没有出场。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问起黛玉的身体,黛玉回说自己从会饮食时便吃药,至今未断。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癞头和尚)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说了这一番疯疯癫癫的话。

到了第八回,宝玉去梨香院看望生病在家的宝钗。宝钗看到宝玉身上系着他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通灵玉,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视那块玉为“劳什子”,在宝钗眼里是宝贝,所以她要细细地瞧瞧。

宝钗在瞧着,她的丫头莺儿也没有闲着,听着宝钗口中念叨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句话引发了宝玉的好奇心,他也要鉴赏鉴赏。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但是,紧接着莺儿就说出了实情:“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贾瑞调戏凤姐不成,反被贾蓉和贾蔷捉弄,病得不轻。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在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那位菩萨来救我!”众人只得带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教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

柳湘莲跟尤三姐要收回定情之物鸳鸯剑,尤三姐拔剑自刎后,柳湘莲昏昏默默,自悔不及,待睁眼看时,自己置身于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时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从舅母家吃了寿酒回来,宝玉大概是酒多了些,在王夫人那儿,一会儿让彩霞替他拍着,一会儿又要拉彩霞的手。贾环看了记恨在心,趁机用热油烫了宝玉一脸。

宝玉的寄名符干娘马道婆上门请安,跟赵姨娘合谋了一出魇魔法,欲置凤姐和宝玉于死地。

这一场魔法确实施得结果严重,重到赵姨娘都敢在贾母面前说:“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了赵姨娘一通还不算,顺带又责怪贾政老逼着宝玉读书,害得宝玉见了贾政像是老鼠见了猫。甚至有人来回话:“两口棺椁都做齐了。”

吵得不可开交之际,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

一僧一道来的结果是,把宝玉的通灵玉摩弄一回,此物已灵,又说了些疯话,回头便走。到了晚间,凤姐和宝玉竟渐渐醒来。

这样一看,是不是很明了了?书中僧和道度脱的对象是严格区别的。僧人负责度脱女子,道士负责度脱男人。

黛玉生病吃药的时候,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她出家,宝钗金锁上的字,也是癞头和尚给送的。

贾瑞情迷凤姐,送他“风月宝鉴”的是跛足道人,柳湘莲昏昏默默置于破庙,身边坐着位跏腿道士在捕虱,柳湘莲最终跟他走了。

而当书中同时出现既有男人又有女子需要度脱的时候,一僧一道才同时出现,比如说刚开场的时候的甄士隐和甄英莲,魇魔法时候的凤姐和宝玉,这时候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一起出现了。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虽然来无影去无踪,可尘世间需要度脱的人太多,作者给了他们俩明确的分工,僧度女,道度男。当只有一个人有问题且只需要一个人出马的时候,绝不会让他们两个同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尽管这俩人很努力。然,尘世间的牵绊太多,能够度脱的总是少数。他们曾经想度脱的这些人中,柳湘莲和甄士隐算是度脱成功了。至于其他人,人间的各种情债未完,只能继续留在俗世里还债,直到黛玉“泪尽而亡”,香菱“致使香魂返故乡”,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贾瑞“精尽而亡”,宝玉“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

焱焱

2019年12月31日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整部小说的线索人物,它们引出本书中的主人公和主要故事,并推动了整部小说的情节向前发展。

故事的源起,是一块女娲补苍天剩下的石头。这块石头,是由这一僧一道引入世间的。这石头就是宝玉身上的那块玉。木石前盟也是他们说出来的。

小说的关键处,都出现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甄士隐是小说引子,他的命运,也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道出来的,后来甄士隐跟随跛足道人出家了。黛玉宝钗身上的病,都是癞头和尚诊断的,治病的方法也是癞头和尚说的。贾瑞因色丧命,破足道人出现,柳湘莲因色而空,跟随破足道人出家。宝玉跟凤姐被魔幻,也是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救了他们。宝玉丢了玉,也是癞头和尚找回来给他。

由上可知,故事的情节,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推动的,他们是小说故事能完整系数的关键人物。

那么两个人的出现又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红楼梦》不是神话小说,它只是以神话故事框架整部小说,实际上写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作者把修行得道的一僧一道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让他们穿梭在神界与世俗之间,为小说渡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即“真是隐去”“贾雨村言”。作者就是说,他写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的故事。

东篱ZWH

2019年12月29日

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红楼梦》中两位虚幻人物,他们“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别”到了凡间化作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虽着墨不多,却份量极重,是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从开篇第一回,两人同时出现在青埂峰下,补天石处,演说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引得补天石动了凡心,由赖头和尚作法将补天石变成通灵宝玉携入红尘,从此这一僧一道或明或暗,或单独或成双结伴多次出现,在许多人物故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第一回赖头和尚一曲“叹香菱”来度香菱,指出了香菱的一生命运再有第三回从黛玉口中得知,自己幼时曾有赖头和尚来度脱,指出“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又如第八回,赖头和尚为薛宝钗医治“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特送一海上方“冷香丸”。还有就是第一回,跛足道人以《好了歌》度脱历尽荣衰的甄士隐。第十二回,跛足道人持“风月宝鉴”医治贾瑞的邪思妄动之症。第六十六回,跛足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令似梦非梦之间的柳湘莲削发出家。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虽不是主要人物 但却贯穿全书始终,。每当书中人物有重的大转折时,他们就会现身,可以说是法力无边,是这些人物的主宰者;在这一僧一道身上我们看出作者对佛道寄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