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敢于多次拒绝朱棣的追求,原因是她之前是拥护建文帝朱允炆的,因而对于朱棣的夺位行为非常反感。基于这个主要因素,所以不接受凶残暴戾的姐夫朱棣。
徐妙锦(1380-1440),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她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元老徐达,她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姐妹们的身份都非常显赫尊贵:大姐是朱棣的前皇后,二姐是代王妃,妹妹是安王妃。
徐妙锦敢于拒绝朱棣的追求,原因有以下几点:
愤世嫉俗、鄙视朱棣的为人
徐妙锦从小就天生丽质,同时又知书识礼,在长兄徐辉祖的影响下,胸怀、胆识也和普通女子截然不同。早在洪武末年,徐妙锦的二姐夫代王犯事被捕,二姐代王妃也跟着遭了罪。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从此就开始日日焚香祷告,祈求家人平安。从那时起,每次有亲藩来求婚的,都一律被她婉拒。她也立下誓言,要独身到老。因而,到了二十多岁的“高龄”,还是待字闺中。
然而,徐妙锦的美丽与聪慧,早就让朱棣惦记上了。当徐妙锦的皇后大姐病逝后,朱棣就向徐家提出,要立小姨子徐妙锦为新皇后。可惜,志不在此的徐妙锦因为之前和长兄徐辉祖一同拥护着建文帝,在心中仍然有着对朱棣的鄙视,因此根本看不上残暴的朱棣。并且,她对后宫里的尔虞我诈的生活也着实不感兴趣,所以她想着,能离朱棣多远就多远。
经济实力是她的底气
当时,徐妙锦的父亲徐达虽然去世多年,但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并赠三世王爵。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妙锦虽然不是男儿身,没有王爵的身份,但她的身份依旧很尊贵,不需要靠婚姻去改变生活状况。如果要靠自己生活下去的话,娘家能提供的经济实力也足够她衣食无忧过一生了。
才华是她的精神寄托
徐妙锦对于男欢女爱、荣华富贵根本不屑一顾,只对琴棋书画着迷。当她的心思有所寄托后,对于凡间的一切都不会在意了。后来她为了断掉朱棣对她的念想,便削发为尼,过着与世无争、安然淡泊的生活。
结局
朱棣知道徐妙锦出家以后,知道自己没办法说服徐妙锦,就把皇后的位置空着,不再立后,一来是他表达着对徐皇后的思念,二是对徐妙锦表明:只要你来,皇后这个位置就是你的。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明仁宗)即位以后,张皇后就召见徐妙锦进宫相见。因为张皇后早些年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听说过徐妙锦的离奇事迹,所以她很想看看徐妙锦到底是怎么样的离奇女子。
徐妙锦从容恬静地进了宫,风采非凡。张皇后见她年龄虽然大了,但却自有一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气息。后宫上下对徐妙锦都非常尊敬,张皇后也才理解了她这样的脱俗女子,当年为什么要三番五次拒绝朱棣的婚事了。
历史评价
明代学者黄佐这样评价徐妙锦:太史氏曰书称二女厘降礼云天子一娶九女使妙锦在当时继长姊正位中宫亦礼当然也顾乃逊避若将凂焉亦甚高洁矣哉世称光武不能屈子陵子陵亦呼帝文叔视若韦布皇甫士安犹疵其面君耀节不入高士传乌乎世之丈夫子汲汲求仕低首屈膝惟恐不荣以禄故遗子陵以高然此犹以君臣言也若中宫则与帝敌体并主天下大与委质事君者异妙锦乃竟坚厥贞守文皇帝亦竟不之强皆盛德事也呜呼难哉!
清朝刘声木对徐妙锦的评价:徐中山三女知君臣之义,明顺逆之理,身为弱女子,不获有为,因薄视成祖,宁牺牲后位,自愿为尼,以安淡泊。其识见高出靖难诸臣之上,洵千古一人也!
历史疑点
关于徐妙锦,正史上没有相关资料。因而有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徐妙锦”是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人物,或者认为她就是安王妃。然而,关于她的墓志铭却存于世间。
明代陈琏《琴轩集》中,有《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
徐氏讳妙锦,先世凤阳人,父中山武宁王,母夫人贾氏。仁孝皇后及代王妃其姊也,安王妃其妹也,中军都督景珩、锦衣卫指挥使景璜、千户景瑜及景瑛俱侄也,定国公显忠、魏国公显宗、金吾前卫指挥显聪俱侄孙也。氏毓秀元勋之家,夙承姆训,素闲闺仪,性复贞静。在室有年,未曾出适,惟以礼义自持。洪熙初,被召赴北京,仁宗皇帝敕有司给官舟具,饮膳视公主,遣中使护送。及至,今太皇太后特赐金帛、服用诸物优养其老,复遣中官护送回南京旧第,恩至渥也。洪武庚申六月初三其生之辰,正统五年正月初六以疾卒,寿六十有一。都督景珩等人卜于今年某月日,袝葬钟山先茔之次,因具行述,来请圹志。为之铭曰:生于勋门而终于室,祔葬先茔,其藏孔密。
不知朋友们对于徐妙锦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